曾为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台湾,现在却面临着资金和人才只出不进的窘境,解决之道惟有和大陆市场融合
台湾的诱惑
不久前,台湾在野党的两位高层领导人先后访问祖国大陆,他们的举动被视为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善意之旅。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直飞禁令的限制,这两位主席还是留下了小小的遗憾——他们不得不多花数个小时绕道香港。
对台湾的商界人士来说,台湾当局在经济领域类似禁令也一直让他们如哽在喉。由于台湾一直将政治考虑作为制定两岸经贸关系的基准,并希望能将各方面的资源限制在岛内,因此台湾有关部门制定了许多对大陆投资的限制政策,不仅禁止两岸直接贸易,而且对大陆产品输入台湾实行严格限制,“这让很多已经在大陆投资设厂的台商感到不快”,上海台湾研究所的研究员盛久元说。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台湾商界希望打破两岸经济交往不顺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台湾“液晶五虎”之一的奇美集团董事长许文龙在3月份曾发表了一段退休感言,他说,“我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灾难。”这被外界认为反应了台湾企业界对大陆的普遍心态,也是台湾商界对两岸经济关系认识由量到质转变的一个标志。此前,许文龙被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台独主义者”,并与陈水扁保持良好私交。
而另一个在台商中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宏集团的董事长王振堂曾在1990年代中期询问他的供应商:“你是否愿意像个好公民那样仍然将制造力留在台湾?”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
事实上,从1980年代,台湾中小企业开始成规模地进入内地市场起,到现在大批台湾一流企业如台塑、奇美、广达纷纷在内地投资,其直接投资的金额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而且这还只是台湾当局统计的官方数字。据另一些咨询机构估计,再加上台商通过异地的转投资,其总金额还要增加15%。
大陆对台湾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市场和无数的机会,依靠大陆,可以使他们更为灵活的安排生产,进行生产分割,从而使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甚至,夕阳产业也在这里获得了新生”,盛久元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不希望两岸经贸能够正常往来。
何况,台湾岛自身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也面临资金只能流出而不能收回的困境。在台湾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2%左右的比例,服务业占68%,制造业占30%,看似一种与发达国家,如法国持平的发展水平,但它实际上并不成熟。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在各种产业形态中,台湾只有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而其中,更只能聚焦到半导体和液晶产业。
这意味着台湾经济可以在某些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如它的芯片代工技术始终走在全球前列,与之匹配,其设计、行销、管理等水平也堪称一流,但在完整的产业链上却占不到更多的便宜,比如出口价格下降,或者生产成本提高,都会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很残酷”,鸿海电子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人士对《环球企业家》说。
因此出现在2000年,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称“5年内不会到大陆投资”,但是现在,他们反而已经计划要把在松江产能扩大一倍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宁可冒着被台湾当局禁令处罚的风险,也要直接在内地投资,而且也不会再把获利的资金返回台湾,重新受到政策约束。
另一个台湾和内地经贸往来频增的表现是人才和劳动力流向大陆,而且这些人才同样没有短期返回台湾的打算。这一方面是由于内地市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台湾当局对两岸之间的人员流动的限制。由于从台湾到大陆没有直接的空中或海上交通,因此从台湾到大陆,原本可以一日完成的商务会议,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这种不便让更多的台湾人选择长期留在大陆,在假期或者其他合适的时间再返回一次。据估计,在大陆的台湾人数量已经达到了约100万。其中的大部分是30至50岁高度熟练的管理者和工人,对台湾的劳工市场构成巨大打击。更为极端的例子是,由于到华东地区的台湾人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批所谓“台盲”。他们来到大陆,不受公司的指派,也没有固定职业和资本,可能就在苏州河边做做画,但是他们觉得有必要回去。统计显示,他们大概有8000人左右。
此外,由于台湾一流职业经理人的经验相对更为丰富,很多跨国企业也选择台湾人担任他们在中国区的最高领导。例如,来自台湾的宋秩铭坐阵北京和上海,担任奥美(Ogilvy) 大中国区主席;美国最大的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alter Thompson)选中台湾人薛振添出任北京创意总监。惠普、微软、飞利浦、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也起用了他们在台湾长期培养的人才,满足他们在中国拓展的需要。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最高管理者中,除了外国人占44%,台湾人占到10%,还有外籍华人占17%(其中大部分具有台湾背景),而这些台湾的职业经理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十年左右。
不过,即便如此,来大陆的台湾企业和人才也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完成和本地市场的真正融合。台塑集团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大陆市场,但其董事长王永庆2003年12月在内地的一次研讨会上仍然明确表示,台塑集团不会全部进来,因为还需要等待大陆在一些市场环境方面继续完善。另外由于在很多领域大陆还无法提供配套服务,而基本是“以台企配台企”的格局,因此在大陆的台湾企业中,呈现出严重的“车间生产”的状态,比如在芯片和液晶领域,无论是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客户,大陆方面均只占到5%左右的比例,这也使得台商还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培养本地客户。总而言之,这种“两岸之间的经济完全融合,可能需要甚至20年时间,”盛久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