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税收政策成为各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填补财政缺口和结构漏洞采取的一项主要手段。

税制“疗伤”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金融海啸虽已过去,但它给各国带来的财政缺口以及显露出的结构漏洞却无法快速填补。无论是意图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墨西哥、正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国,还是已开始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的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同时又是调整经济发展重要杠杆的税收政策,都成为它们后金融危机时代采取的一项主要手段。尤其那些开展跨国业务的公司,更成了急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政府眼中的众矢之的。

美国:向华尔街宣战

奥巴马1月中旬宣布,将会对资本在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征收0.15%的税,以帮助弥补美国财政部因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带来的损失。这项税收持续长达至少10年时间,总额高达900亿美元,而无论是否已经偿还了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援助资金,还是从未获得这项救助,只要从该计划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稳定性中受益的金融机构都需缴纳税款。奥巴马的提议因其银行界强烈反对,他们将其称之为“一种扼杀经济复苏的政治行为”。

墨西哥:一切皆为复苏

14起,墨西哥全面调高了多项税赋和服务费用的征收幅度:消费税由原来的15%提高至16%,个人所得税率由28%提高至30%,现金储蓄存款税的起征点在降低的情况下征税幅度却由2%调高至3%......如此大的力度,皆源于金融危机、流感疫情、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等种种不利因素对墨西哥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使政府税收收入锐减。去年,其公共财政赤字高达约2300万美元。

法国:效仿英伦

法国政府也在英国“新政”出台不久后宣布,对银行业员工2009年度超过2.75万欧元的奖金征税50%。法国财政部表示,此举意在鼓励银行将钱用来增加自有资本而不是发放奖金,另外也可以利用税收所得增加存款保障,以维护储户利益。据估计,法政府本年度实施的对银行业员工高额奖金征税计划将为国家带来3.6亿欧元收入。而与英国一样,此举同样招致了法国各大银行的不满。

中国:增减有道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全年减免税费规模达到5000亿元,相当于财政预算收入的8%左右。而进入2010年,这一减税改革还将继续实施。同时,作为结构性调整重要部分的资源税与物业税开征问题也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资源税的幅度,以及物业税如何从目前的“空转”走向实质仍存在争议。

中国台湾:反“热钱”行动

面对资产价格膨胀迹象以及投资泡沫化的新风险,台湾“央行”1月中旬提议课征“热钱税”。台湾2009年外汇存底共增加564.9亿美元,其中,海外热钱至少就占了146亿美元,这已引起了地区政府的警惕。但目前,这一提议仍处于政策想法阶段,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台湾地区暂不会采取实际行动。

英国:矫枉过正?

英国政府去年11月公布的新金融服务法例中,将在今年4月对银行业的最高入息税由40%调高至50%。政策出台后,引发市场担心。很多机构表示英国政府加强监管的步伐过急,走在了纽约、巴黎和其它地方的前面。全球的监管需要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英国监管政策过严,而其它地区并未跟上的情况下,此举措或引发金融机构的“外逃”,从而削弱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澳大利亚:分羹“金”矿

澳大利亚财政部最近提议,废除目前各地方政府为矿业制定的特许开采使用税,以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源租赁税取而代之。其课税基础需扣除与一个项目有关的所有勘探和开采成本,而且只有在项目盈利的年度才征收。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的矿商获得了创纪录的盈利和利润率,但这些公司纳税额与利润额的比值相对过小,所以政府才开始有此考虑。据估计,此举将为澳财政部增加数十亿澳元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