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巧妙运用政府关系是获得成功的有力杠杆。
[方法论]进入中国的“推手”
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是在华跨国企业的必修课,对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来说,更是意义特殊。一旦决定在某地开展业务,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就会做好长期扎根于此的准备,其中,学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是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要赢得政府重视,最基础的条件是要体现出公司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能否在遵纪守法和环保的基础上给当地经济带来助力。政府非常欢迎那些有长期投资承诺的好项目,如果你的投资不仅能够与当地政府的经济战略规划匹配,而且属于不可或缺的重点项目,那肯定将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
无论是投资确定之前还是之后,保持与当地政府高层的亲密沟通将十分重要。我遇到的政府官员都非常热情,乐于帮助你解决问题。即使在沟通中出现问题也并不可怕,基于我的经验,无论你面临多大的困难最终总能找到破解之道。
几年前我刚到中国的时候,我的财务总监告诉我一些跨国企业经营的黄金法则,其中一条就是,在中国什么事都有可能,但同时什么事都很复杂。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好的建议,并且非常正确。比如说,我们在19个月里建成了一个新的工厂,这个用时是破纪录的,但是在土地和电力供应方面却曾经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扰。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和能源也是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常遭遇的麻烦。地方政府都会承诺为项目提供帮助,但具体过程并不一定顺风顺水,因为这类新项目的位置通常地处偏远,电力部门有时并不能按时提供电力供应,或者通往工地的道路修建存在障碍。碰到这类问题通常很麻烦,这就需要去和具体执行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加快解决问题的进度。
当然,和政府的沟通交流应该体现出必须的尊重,很多时候这体现在沟通者的级别上。越高层的人出面越能更快地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往往趁总部高层访问中国时,安排他们和当地政府官员进行会晤—这是个加强与政府人士沟通的好办法,我自己也经常和业务开展地的市长们见面交流,通过和高层政府人士打交道可以自上而下地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如果有些特殊问题我们自己解决不了,那么借助当地的合作伙伴和政府沟通不失为一条捷径,因为他们一般在当地都有非常强的政府关系。
类似情形在我处理一些棘手事务时总会遇到,看上去山穷水尽,但最终却总是峰回路转,能找到迂回解决的途径。因此当我开始过于乐观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事情都是复杂的;当我开始感到绝望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有时候,在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够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信条。
另外一个在跨国企业处理政府关系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障碍。外国企业做事的风格通常比较严谨,而中国人的一大特点是行事迅速,一旦决定了就会马上动手。有时候中方伙伴或者政府会批评我们,认为我们行动太过迟缓,为什么客户的项目早就动工而我们的工地上毫无动静。实际上这就是理念或者文化上的差异,法国人的工作态度其实是非常严谨的,尽管我们在项目前期的准备时间很长,但这是为了将工程设计做得更精细,而且外企的合同观念很强,最终肯定会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完工。
无论如何,严格遵守当地法规都是必须的,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由于中国发展迅速,很多法规变化得非常快。中国的法规有时候非常宽泛,留下了很大的诠释空间;而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法规的差别,有时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面对这些情况,跨国公司必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此外,人才的本地化对于跟政府沟通很有帮助。如今,很多在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甚至是公司所在地的本地人,在中国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中,也有至少一半是由中国员工担当。我本人虽然是法国人,但也在学说中文,跟政府、客户交朋友。经过长期友好交往,我和其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老朋友,这种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良好私人关系有助于业务的开展。
(作者夏华雄(Remi Charachon)为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