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正成为跨国药企们对付中国百姓“头号杀手”慢性病的新焦点
巷战
进入春季以来,杨雪生明显感觉病人不断增加,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疾病患者。作为北京石景山苹果园社区医院的医生,他和另外八个同事负责的这个社区有数万人口,由于就诊和复诊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人手已经很紧张了。”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杨雪生或许不知道,他正在经历中国医疗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随着慢性病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最新《中国慢性病报告》表明,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患者的就诊方式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过去慢性疾病患者都挤满了综合性的大医院,和急症、重症患者共用稀缺的医疗资源和无法满意的医疗服务,而现在由于中国的医疗改革提出重视基层医疗服务,社区和农村医疗的作用都在提升。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治疗康复的时间长,更适合从大医院疏导到社区进行治疗。“他们三天两头来看病,像熟人、朋友一样聊天比吃药还管用,也乐于接受我们的健康指导。”杨雪生说。
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潜力市场对制药企业,尤其是跨国药企敞开。比如辉瑞的第一畅销药立普妥,就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降胆固醇处方药。以往立普妥的投向集中在三甲大医院,而现在则可以销往苹果园社区这样的医院—仅仅在北京,像苹果园社区的医院大大小小一共就有2600余家。“我们现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卫生中心营销和业务团队。”辉瑞中国基础医疗一部负责人庄昊然对《环球企业家》说。
当然,跨国药企需要面对的现实因素是,过去社区医院曾经是国产药的领地,尤其针对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国产药价格低廉具有优势。医改政策也提倡基础医疗机构采用低价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相较而言,跨国药企的产品价格更高,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跨国药企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采取参与到病人教育、医生培训中,并且提供适当的慢性病治疗方案,帮助解决患者诊断缺失和顺从性方面的问题—换言之,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提供多种营销和培育市场的解决方案。
辉瑞目前在上海开展的高血社区管理项目在过去4年已经覆盖了1500多名患者;而拜耳在原有的糖尿病的“健康小屋”基础上于2009年开始开设了社区健康学校;默沙东则给社区医生赠送《默克诊疗指南》。“有些培训项目老调重弹,医生们就丧失兴趣了。针对新药的用药范围、功效的培训讲座还是受欢迎的”。一些社区医生提出对类似活动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区医院分布广,覆盖难度大,单向性医生培训又容易枯燥,拜耳把握住这个特点,还通过“拜耳社区医生电视大赛”来注重对社区医生临床技能的锻炼,评委是来自三甲医院的专家,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搭建起专家与社区医生的交流平台、传授经验,通过网络和电视达到对社区医生的广覆盖。“已经有近10万名社区居民从中受益。”拜耳医药保健普药事业部总监徐晓峰对《环球企业家》说。
“未来还是需要跨国公司们在组织、执行细节上下功夫,不断满足基层真正的需求,否则会事倍功半。”卫生部疾控局慢病处处长雷正龙对《环球企业家》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