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在华跨国公司百亿俱乐部”的概念,以鼓励那些在华销售额超过了100亿人民币的跨国公司。在榜单中,我们可

欢迎加入“百亿俱乐部”

来源:《环球企业家》2010年5月20日刊 第10期 总第205期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阅读:

我们在操作这组封面报道的过程中,从2010年3月至5月,关于在华跨国公司投资环境恶化的讨论逐步升级。中国美国商会在3月发布一项新的调查指出,中国政府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同时,正在暗中收缩政府采购的开放性。同期,中国欧盟商会的会员也表达出类似的受挫情绪,这是中国开放以来,尤其是WTO协议签署以来,从未有过的。

随即,从中国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以不同方式对这一情绪进行安抚。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被突出强调,政府高层还特意表示开放政策的永久性。但到了4月,一项新的政府采购规定再次打破了刚刚缓和下来的气氛:智能卡、互联网路由器等六类科技产品的制造商要向有关部门披露加密代码,才能获准参与政府采购的投标。
 
外资变得越来越敏感,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自去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快复苏的中国经济,国家自信空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国有企业及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资金及话语权的增强。这在客观上迫使在华跨国公司转变其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经过1980年代的合资高潮,及1990年代的独资时代,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受欢迎。30年来,他们是实力雄厚的投资者,成熟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导师,国际化消费意识的启蒙者。他们无形中推高了GDP,刺激本土企业的成长,并培育了新一代消费者。从根本上,他们与中国商业环境融为一体。
 
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种种先天优势也在竞争中被削弱。一方面,虎视眈眈的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手段等技巧上逐步靠近,消费者不再一味崇尚洋品牌,而是一定程度上认同本土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华跨国公司在渠道等方面对本土资源极为依赖。不过,挑战与机会同在,跨国公司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此体会至深。
 
在本刊第一份在华跨国公司经营完整报告中,我们把案例分成四个部分,从经营方式转变、应对危机方式,到怎样重新布局中国市场(这部分我们冠以《三城记》的主题),这个群落都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决思路。而在阅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他们和中国商业社会,是如何在博弈与纠结中密不可分的。 ——《环球企业家》编辑部
 
关于近几年中国经济版图在全球经济坐标体系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述。例如,第二:中国从去年开始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今年则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如,“金砖四国”和第一:中国在九年前和印度、巴西、俄罗斯被列为最有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而到2015年左右,则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如果把这些描述联系起来,不难发现,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得益于开放的政策,过去的三十年,全球大量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尤其是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区域;而到近期,由于大量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在中国扮演“世界工厂”的同时,焕发的旺盛消费力则开始让全球吃惊。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依旧保持高速的增长,更是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如果我们抛开宏观的理论,聚焦到微观的企业身上,就会发现,实际跨国公司本身—而非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在华的历程,就能体现中国经济这一巨大历史性转变。跨国公司起初把工厂设立在中国,并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推向世界;而眼下则把中国作为真正重要的战略市场,甚至是在金融危机后的“输血市场”,通过在中国销售产品、服务、技术等赚到的利润来提升全球的销售水准。
 
作为一本以“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为宗旨,并以在华跨国公司为报道主线之一的杂志,我们自然乐于见到这样的变化,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和崛起,关于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会变得更大,跨国公司的命运变迁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在这样具有意义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梳理亲历者和见证者跨国公司们自身的变化和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过三个月的数据收集、整理和调研后,我们此次推出“在华最佳表现跨国公司”的榜单。和往届推出“在华最佳表现公司”榜单不同的是,此次的榜单,我们第一次聚焦在跨国公司的领域,并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为中国客户产生的销售额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希望藉此能更细致地反应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同时也让在华跨国公司的面貌更为清晰。这也是国内商业媒体中,第一次对在华跨国公司的销售额情况进行排名和梳理。
 
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在华跨国公司百亿俱乐部”的概念,以鼓励那些在华销售额超过了100亿人民币的跨国公司,因为对任何一个身处充分市场竞争的公司—无论中国公司还是跨国公司—来说,要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超过100亿人民币,而形成持续增长的规模,都并非易事。
 
在榜单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跨国公司因中国消费市场崛起和不断升级而赢得的收获。
 
-在华最大的跨国公司三星的销售额超过了1600亿人民币(不包括外销),这几乎占到了整个中国家电产业7432亿产值的21%。虽然这种比较并不算严谨,但足以反映体现这家跨国公司在华的规模。
 
-在“百亿俱乐部”中,刚刚超过100亿销售额的最后一位是阿迪达斯中国。巧合的是,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和“中国企业500强”的最后一位双星集团销售额相差无几。而这两家在体育用品上也有部分交叉的竞争产品。
 
-在“百亿俱乐部”的汽车品牌中,豪华车市场的增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最大的赢家是奥迪。
-在“百亿俱乐部”中,来自零售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属于最多的一列。如家乐福中国、沃尔玛中国、特易购中国、百思买中国、易初莲花中国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兴旺。
 
-在“百亿俱乐部”中,B2C类企业数量远远超过B2B类企业,同样也说明广大普通消费者是大多数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客户。
 
-在“潜力榜”中,最有代表性的公司是苹果。其在华一度因为频繁更换高管而表现欠佳,但是由于iPhone的出色表现,仅仅在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的半年间,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9亿。
 
纵观整个榜单,不难发现无论“百亿俱乐部”的成员,还是“潜力榜”中的企业,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属于自己的消费市场找准了位置,通过产品的创新、营销手法的进步以及渠道的良好覆盖,要么成为行业中的领导者,要么和中国公司一起分享市场。
 
尤其是自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跨国公司群体中出现抱怨甚至悲观的情绪下,本刊也注意到,这些“百亿俱乐部”的成员,尽管也有意见表达,但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信心,却未曾减少,而他们对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增长,同样也持长远乐观的态度。或许这就是“百亿俱乐部”成员的共同特征:着眼未来、保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