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半年内的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将中国制造业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推到了停转检修的临界点。唯有以更为坚定的决心和力度,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窗,去加快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
[编者的话]破解“富士康诅咒”
不到半年内出现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让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鸿海精密)面临空前严峻的拷问。但真正的麻烦在于,相关各方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来化解这场有关“中国制造”的又一场危机。
这并不是富士康第一次被贴上“血汗工厂”标签,但单纯以此来解读这场危机则会导致更大的误读。即便一贯持批评态度的劳工权益维护人士也承认,富士康的准军事化管理风格和单调工作环境虽然给员工造成太大压力,但总体而言,其工作环境其实要好于很多“世界工厂”。而自4年前因“血汗工厂”话题成为舆论焦点以来,富士康的工厂环境已有进一步改善。
问题在于,早在1988年,富士康便在深圳建厂,成为世界电子代工企业龙头亦有5年光景,为什么突然间,它成了一个被诅咒的企业?
富士康的加班文化被广泛指出是造成员工压力过大的直接罪魁祸首。不过,无论对于富士康,还是其员工,乃至富士康的客户,要戒掉这个“瘾”殊非易事。对于很多基本工资只有900元的工人来说,要想挣得更多收入,只有选择自愿加班一途;对富士康这样毛利率只有单位数的代工企业来说,对成本拼命挤毛巾本是其商业模式支柱。尽管富士康最近表示可能会给员工加薪,但大规模提高员工薪资待遇无异于摧毁其运营根基。而其要发展,唯一的选择便是做大规模,这意味着其对低成本劳动力有着巨大需求。
得益于电子产品向个人消费转移的大趋势,富士康会从苹果、惠普、戴尔和诺基亚等客户手中拿到源源不断的订单。苹果等厂商固然可以对富士康执行更高标准的行为准则,诸如加大定期核厂力度,但它们却很难将富士康从供应链上去除。以苹果为例,根据分析人士估计,其产品在全球代工界只有富士康、广达及和硕三家供应商能够生产。如果苹果甩开这三家企业,则会冒失去供应链的危险。即便苹果真的试图甩掉富士康,惯于收购扩张的后者只需把新供应商买下即可。这使得苹果最大忧虑并非供应商的工作环境,而是其能否按时保质交货。这种无力感可以从苹果的最新供应商责任报告中见一斑:苹果调查发现,其102家供应商工厂均存在长时间加班和低工资等情况,但它只解除了一家供应商的合同。
如今,中国新一代劳动力的脆弱,终于让富士康这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到了停转检修的时刻。正如很多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如今以80和90后为主体的农村就业大军不像父辈那样迷恋土地,很容易在城市迷失方向,高压而乏味的工厂工作有时会成为压倒其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改变这一现状,无疑是一个缓慢而令人生畏的庞大社会工程。
上述种种问题,显然非富士康一家企业所能承受之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富士康当然有义务按更高、更人性的标准重塑其工厂环境,但要根治,则需要行政之手的干预。富士康常以其42万人的深圳工厂是一个“中型城市”而自豪其复杂管理任务,但归根结底,企业办社会全球范围内亦鲜有成功案例。政府的干预,并不是需要其越位直接干预企业的文化,而是要去搭建对制造业者更为湿润的制度土壤。更重要的,则是要以更为坚定的决心和力度,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窗,去加快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唯有此,才能在根本上破解“富士康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