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突然变化,尽管对跨国公司影响有限,但他们还是表现出了既爱又恨的态度
升值冲击波
人民币汇率的突然变化,尽管对跨国公司影响有限,但他们还是表现出了既爱又恨的态度
对零售业巨鳄沃尔玛负责财务的副总裁杰•菲斯西蒙斯(Jay Fitzsimmons)来说,7月21日是一个意料之中但又突如其来的日子。临近下班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8.11,即人民币实际升值2%。央行还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于这次升值,沃尔玛早在去年就已有所准备,“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突然”,菲斯西蒙斯说。
沃尔玛去年在华采购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占其全球采购额的8%,人民币升值意味着采购支出增加2%,也就是3亿美元。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在去年就开始响起,沃尔玛的财务、采购和海外发展部门都早早做了准备,包括大幅增加美元贷款——从去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55亿到60亿美元—以及加大在中国投资,增加开店数量等。对于前者,由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货币逐渐强势,美元汇率慢慢下滑,增加美元贷款就变得相对有利,而对于后者,则是通过把中国市场变为销售市场而非单纯的成本市场,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都和沃尔玛一样,在人民币升值前早已做好准备,方法则五花八门,如增持人民币、在产品出口后就立刻兑换为人民币、缩减美元账户余额等。据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一份报告,在7月之前,在华跨国公司普遍估计人民币有可能会升值,幅度在5%之内。由于早有预期,当正式的消息宣布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对外表示:自己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有限的影响分正负两面。由于在华跨国公司普遍将中国作为销售和成本的双重市场:除了本地销售和出口,许多生产基地和采购中心也设在中国,因此在销售产品时,人民币升值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在中国进行生产、采购和研发的跨国公司,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原材料供应链和人力成本的相应增加,“总体来说,此次人民币升值对在华跨国公司有利有弊”,科尔尼公司的董事经理张天兵对《环球企业家》说,科尔尼曾为多家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的设计提供咨询。
张指出,单纯将中国作为销售市场的跨国公司从此次升值中完全获利,比如那些奢侈品公司。同理,将中国作为纯粹采购、研发或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则将蒙受损失,但这样的跨国公司已经非常少,或者存在于某些公司的单一产品上,如通用电气一些只在中国生产,并销往海外的高端医疗设备产品。
还有更为复杂的心态。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对中国人民币升值表示欢迎。虽然它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价格会上升,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带动日元升值,进而抑制通用主要竞争对手丰田汽车,因此通用汽车被认为是在“忍痛示好,但是也确实有甜头”。
而耐克公司则似乎“受伤”更多,虽然这家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商在中国既有工厂又有销售,但其中国工厂有大量产品销往海外。耐克公司内部人士说,人民币升值在销售上带来的好处,被生产成本和出口上的损失所抵消。“没办法,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吧”,该公司一位高层对本刊记者说。
当然,由于本次人民币升值幅度并不大,许多跨国公司表示,成本和出口上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三星电子表示,通过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经济,让成本和销售达到动态平衡,即是有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也能迅速调整。去年三星在华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成为在华销售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其他一些偏成本导向的跨国公司,则考虑在全球供应链上做出变化。沃尔玛已经明确表示,今后向印度采购的产品额度将会上升30%,达15亿美元,并预计还会陆续增加。由于有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生产服装的成本比中国低约1%,因此沃尔玛此举显然是转移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会对我们的采购有利”,菲斯西蒙斯承认。而对于耐克,目前已经有一些咨询公司对其建议,可以考虑在未来几年将工厂转移到中国西部、西北部等成本较低的地方,或者将更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理由同样是那里的成本较低。
2%的升幅只是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第一步。对于可预见未来汇率进一步的变化,跨国公司肯定会做出更多相应的调整。而其中依然会是成本导向型跨国公司需在供应链上做出较大的改变,销售导向型跨国公司则无需太过担心,张天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