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造就了若干“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与四大行联姻,是一些新玩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独特途径

银行业的“新玩家”

来源:2005年9月 总第114期  |  作者:本刊记者 王晓嘉  |  阅读: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造就了若干“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与四大行联姻,是一些新玩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独特途径  

8月18日,中国银行在京宣布,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的股权。
  
这家欧洲第二大、全球第六大的世界知名银团由此真正走入了中国舆论的视野。尽管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已经多年,却并无实质性业务。    

无独有偶,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建行最主要的战略投资者美洲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有着异常相似的特点:在全美国拥有5800家分行及逾1.6万部自动柜员机的美洲银行是美国第二大银行,它早在1981年就在华设立了代表处,甚至早于花旗银行(花旗银行1984年重返中国),却直到2004年才设立上海分行,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它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样陌生。
  
相较于汇丰、荷兰银行、瑞银集团这些早已大力布局中国的国际大银行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美洲银行代表着中国银行业的新进入者。值得关注的是,它们最近的发力使得中国银行业的中外合作格局出现了颇为有趣的一幕——汇丰、荷兰银行等先期进入中国、并且进入快速扩张期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选择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合作伙伴,而后来者则选择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联姻。如果就各家银行在华知名度而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造就了若干“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事实上,无论是建行还是中行,最初寄予厚望的合作伙伴都是汇丰、花旗、渣打这些在华享誉多年的外资银行。然而这些在华浸润多年,对中国金融业已经相当了解的外资巨头们对四大银行的兴趣显然并不强烈。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繁冗的架构,令他们不安的还有四大行的财务状况。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价格收购了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短短几年,过去未剥离的不良资产加上新增不良资产,又在四大银行体系内形成2万亿的包袱。如果四大行依靠自身的盈利逐年消化不良资产,这个消化过程恐怕要达10年之久。
  
“外资银行对四大银行的冷淡还在于他们明白:即使参股,也未必能够在四大国有银行取得足够的话语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有非商业任务的,例如现在报给央行的那些关系到国家政策的统计数字都来自四大行,这些是国家核心机密,四大行不可能实现完全商业化改制。”建行一位人士说。
  
中行一位研究人士亦认为,对于四大行这样结构复杂、腐败丑闻频出的银行来说,外资借由参股完成其市场化改造绝非易事。 自从今年4月有关投资谈判的消息传出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票已比富时英国银行类股指数(FTSE UK Banks Sector)落后了3%左右。投资者还担心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投资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底的承诺,为帮助这个笨重的合作伙伴及维持股权比例不得不不断追加投资。 投资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外资金融机构的中国式碰壁此前已有上演。摩根士丹利曾作为“惟一特批合资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行进入中金公司。但投资10年,摩根士丹利仍未取得其在中金的话语权。而随着投资中国金融业要秉持非竞争性原则这一带有排他色彩的取向逐步明晰,摩根士丹利进退维谷。    

不过,美洲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有自己的算盘,这两家银行在海外投资很少,海外扩张都是其近期才开始的计划。建行、中行众多的网点和分支机构,加上在其中国的品牌、政治影响力,的确是一条进入中国市场的独特途径。而中国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仍处在襁褓期,如此巨大的诱惑的确很难抗拒。
  
“这笔交易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对于苏格兰皇家银行CEO弗雷德•顾得温(Fred Goodwin)而言,这正是其亚洲战略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家欧洲第二大银行还只是一家区域性银行,它在亚洲的利润不足公司总利润的1%。而现在,顾得温正准备带领苏格兰皇家银行走向全球。

Tags:  外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