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为了尽可能扩大成本优势将生产活动进行细致分割,而将企业未来与全球供应链紧紧捆绑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世界是工厂
富士康等事件中暴露出的劳资冲突,眼下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备受质疑,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本身并不妥当。如今,全部制造过程都由一个国家完成已极其罕见,企业喜欢将生产活动进行细致分割,以便尽可能扩大成本优势,并发挥各地技术和资源长处。中国通常只专于生产的最后环节,而电脑及电子装置等产品中的附加价值则多来自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甚至是美国和欧盟。而相比这些只有几千部件的产品来说,制造一架约20万个部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更是一场全球协作的工程。不过,将企业未来与全球供应链紧紧捆绑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这种包含无数节点的庞大体系中某一环节出现漏洞,就很可能导致广泛的负面影响。
中国:拐点
按制造业增加值衡量,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经将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从2%提升至去年的18%左右,尤其在过去十年,其已成为外国外包生产、外国直接投资及联营的区域中心。然而经济危机期间,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则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就可看出,中国制造业结构仍存在很大问题。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行业中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台湾
台湾产业早已是全球供应链重要的一环,今年其海外生产比重更是已破50%大关。除了机械、电机产品、家用电器、运输工具、玩具、体育用品等主要传统制造业外,其信息通信产品更是台湾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近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公司的案例也表明,高程度化的全球布局下,供应链管理效率及供应链管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则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美国:仍是霸主
美国仍以20%的市场份额高居世界最大制造国之位,但其制造业结构已发了彻底变化。从整体来说,目前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部件,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则大多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而最近数据表明,飞机、汽车以及机器设备等核心耐用品的全球订单量逐渐回升,则是支持美国制造业乃至其整个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
新加坡:领航东南亚
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经常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但相比本地区其他国家,新家坡则着重打造其产品的高附加值,其制造业在许多领域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如今,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岸外石油钻塔供应者,第三大照相机制造中心,机舱厨房设备及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产量也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而近年其还加大了对生物医药和环境与水资源处理方面的投入,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药业巨头均已在新加坡设点建厂。
日本:神话破灭
索尼近年的困境和丰田的召回事件或许已严重打击了人们对“日本制造”的信心,要知道,日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可是一向为人所称道,但最近的事件则揭示出,日本正在丧失它们曾赖以支持的“制造业文化”。当然,作为精益生产的发明者,日本企业在结构复杂、零部件专用性强、上下游工序之间需要保持密切协作关系的组装类产品上仍保持着强大竞争优势。
墨西哥:新势力
墨西哥按GDP计算是全球第12大经济体,和加拿大以及西班牙处于同一档次。它和许多国家签订了多项贸易协议,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中产阶级数量庞大。而墨西哥在太平洋上的港口,因劳动力稳定性,现已成为了美国拥挤的西海岸的替代选择。电子元件、建筑材料、航空零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该国GDP的主要贡献者。因此,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大兴土木的墨西哥正被视为挑战中国制造业地位的又一有力竞争者。
印度:下一个“中国”?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方面一直对彼此怀有微妙的竞争心态。受益于人才及语言优势,过去几年来,印度的软件业已不仅仅保持着成本优势,它也开始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而本国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印度汽车零部件行业强有力的支持,使得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陆续关闭了在本国的汽车制造厂,纷纷将制造基地转移到印度。因此有人说,20世纪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22世纪就要看印度了。
韩国:双管齐下
韩国位居世界前十大出口国之列,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个成员国中研发总投资位居第六,半导体、显示屏等行业排名世界前列,汽车制造业也日益占据了显著位置。另外,该国在工业园区、港口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近年来一直是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