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赛场上32支球队为一座大力神杯奋力而博的激烈,球场外无以计数的各类赞助商及非赞助商借此寻求更多曝光率的竞争,更可称为惨烈。
另一座“大力神杯”
有人统计,企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将其品牌认知度提升1%,就需相应投入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如果借助世界杯这样的顶级盛事,同样的费用则可达到10倍的效果。于是乎,自1930年乌拉圭第一届世界杯赛场周围,首次出现了作为美国队指定用品的可口可乐公司标识之后,每隔四年,所有企业就开始绞尽脑汁地都要同世界杯攀上那么点关系。比起赛场上32支球队为一座大力神杯奋力而博的激烈,球场外无以计数的各类赞助商及非赞助商借此寻求更多曝光率的竞争,更可称为惨烈。但每届也总会有一些既无垄断地位又无庞大资金的企业同样能够脱颖而出。
机不可失
可口可乐开天下之先河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有些机会却是能够把握的,比如前一年才刚刚投放市场的农夫山泉,就针对中央电视台对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事的播出安排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放,并出巨资赞助央视体育频道演播室的现场宣传,从而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而2002年被可口可乐买断世界杯赞助权的百事可乐,则抓住中国队出线的机会,买断了中国甲A联赛的赞助权,从而得以在这期间的传播上认可跟可口可乐平分秋色。
巧设活动
如果你无法像吉列那样在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大手笔地拿出巨款,举办一系列诱人(免费看世界杯决赛、获得100万美元等)的抽奖活动,或者没有阿迪达斯在1974年西德世界杯开幕式上,将自己生产的该届比赛用球大型模型作为表演者出场方式的绝妙创意,那么就学学耐克吧!其2002年邀请曾经合作过的体育明星与球迷开展的“五人制”足球赛,让很多人都以为它—而不是阿迪达斯,才是那届的官方赞助商。
另类代言人
以孩子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麦当劳也把世界杯的生意做到了他们这些忠实用户身上。2002年起,麦当劳开始在全球独家赞助“球童选拔活动”,为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提供与顶尖球员牵手步入赛场的机会。而瑞士旅游局则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球迷丈夫忽视的“足球寡妇”身上。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瑞士在该国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号召她们“逃离今夏世界杯,到一个男士少花时间在足球,多花点时间在你身上的国家”。
“主场”优势
主办国家无疑是每届世界杯的焦点,所以运用该国元素就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加分项。2002年韩国的SK电讯就把营销攻势锁定在该国的“红魔拉拉队”上,而那届东道主韩国队的出色表现,伴随着有着惊人热情的“红魔”以及其人人手上那标有公司标识的横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在本届世界杯期间频繁播出的可口可乐广告中,那位南非大叔高难度的“啵乐乐乐乐”舌音,也恐怕已成为今夏流行语了。
借“位”
1998年世界杯上,官方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广告语“Eat Football,Sleep Football,Drink Coca-Cola”,被另一家饮料公司Tango进行了极具嘲弄意味的模仿:“Eat Pies,Sleep A lot,Drink Tango”。而不久前,南非本土廉价航空公司Kulula的广告,更是通过向国际足协的公然挑衅而声名远扬了起来:在足球、南非国旗和南非特色的球迷长号呜呜祖拉的图案中间,其打出广告语“我们可并不是什么国家官方承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