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跃的私人企业主导下,印度商业的触角不仅伸向了全球各地,更已诞生出真正的跨国公司
印度路线
在活跃的私人企业主导下,印度商业的触角不仅伸向了全球各地,更已诞生出真正的跨国公司
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交易再一次将印度企业推入公众注意力的中心,这一波的主角不仅有塔塔集团、巴哈拉特这样的巨型公司,还包括众多的中小型公司,虽然涉及的平均金额仅3000万美元,但印度企业不事张扬的作风换来的是真正的成长,相比之下,中国公司的运气却似乎被自己的大胃口吓走了。
印度的私人企业占其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70%,总产值超过全国GDP的40%。除了印度500强中的大部份公司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在积极寻求海外发展,而在中国,海外投资似乎总是国有大公司的专长,并且大部份集中在资源行业。“很多印度中小企业,都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野心。” 印度工业联合会会长德维什瓦尔(Y.C. Deveshwar)告诉《环球企业家》,“这是基于私人企业的特性”。
在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之前,由于国内市场机会很匮乏,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印度家族企业在国内发展受限,加上殖民地遗存的西方文化影响和英语基础,使印度私企有了走出去的需要和可能。
“早年我们的软件业很难发展,从美国进口一台电脑都很困难,”塔塔咨询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中国区总裁拉贾纳(V. Rajana)向记者回忆创业时的艰辛,“1970年代后期塔塔咨询在美国设立分公司,一切都开始变容易了。那时美国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最广的市场和客户群。”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开山之举是1992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而民企则是最近数年才开始发力。中国的民营企业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氛围中,大多专于制造业,局限于国内甚至地区市场,惟恐论及海外淘金会被他人冠以“不自量力”之名。
“我们应该感恩每一个并购,它们会使你获益匪浅,”拉贾纳对生意也有着印度教徒的虔诚。印度企业界普遍认为,要想实现与外商平等条件的竞争,根本的出路在于向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印度企业的海外扩张从欧美起步,一开始是为了接近消费者和目标市场,寻求海外营销和分销渠道,后来进一步寻求新的技术和专门知识,现在已成为印度企业发展的本能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也为印度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手段。Nicholas Piramal制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官沙提•皮拉玛(Swati Piramal)估计,印度制药工业明年可从股市融得30亿美元资本用于海外并购。
印度企业已开始转向通过创新而不是低价格竞争的并购模式。相形之下,中国企业的方式仍显“原始”。比如海尔在过去7年内建立的13家国际工厂,除了规避进口配额之外,意图单纯地集中于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过多关注企业内部的变化,而对外部竞争格局不敏感。
印度和中国有着同样的低生产成本,但其基础设施的不发达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这已经促使许多印度企业来中国买地建厂。印度最大制药公司南新(Ranbaxy)早在1993年就于广州成立合资公司,最近的交易则是Matrix制药公司在9月26日收购了厦门迈克药业集团60%的股份。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甚至还吸引了塔塔咨询、Infosys和Wipro这些印度IT服务业巨头来到中国谋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9月,荷兰银行将价值22.4亿美元的外包合同交给了包括塔塔咨询和Infosys在内的三家印度公司,另外两家与他们分享这块巨型蛋糕的公司则是IBM和埃森哲。这似乎表明印度企业中的佼佼者已真正跻身全球跨国巨头之列。
在国际化方面,印度企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塔塔集团、Reliance等公司从1920年代就开始了企业国际化运作,而中国的知名企业多数也只有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引以为傲的海尔、华为、TCL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远远低于印度的塔塔、Infosys、巴哈拉特等,这些印度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印度的大集团甚至中小型企业每天都在等机会收购美国的公司,”瑞士银行印度区总裁玛尼沙•吉特拉(Manisha Girtra)说,“印度的优势需要国外市场才能更好的发挥”。
但是这一切都在静悄悄的进行,印度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单笔交易数额通常在1亿美金以下,但总量的增长是惊人的。
印度公司的海外并购通常在谈判结束后才为人所知晓,从而成功避免了媒体的热炒。拉贾纳说,“在塔塔咨询,我们已经打下了坚固的海外基础。我们做得多,说得少。”而中海油、海尔们造出了声势却未能如愿以偿,只好自嘲一句:都是名气惹的祸。
“我们这么多年所做的并购交易过程和整合都是水到渠成的,”塔塔集团公关经理科拉(S.J.Colah)告诉记者。Infosys中国区总裁林德茂表达了类似观点:“早年我们一直使用澳大利亚EIS公司的解决方案,因此,到了2004年以2430万美金将其收购是很自然的事”。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常常因为“不得已而为之”而显唐突,并且面临更多的整合挑战。TCL的两次大手笔——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仍未走出艰难的磨合期;南汽、上汽对罗孚的争夺闹得沸沸扬扬,最终的赢家南汽,其自身的消化能力却被广泛猜疑。
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相比中海油的大张旗鼓,低调的中石油显得更聪明,它没有走中海油的高调路线,最后顺利地以41.8亿美元买下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印度的国家开放政策比中国晚了13年,然而在活跃的私人企业家的主导下,印度商业的触角已延伸到美洲、欧洲、亚洲甚至非洲的诸多角落,过去数年中,他们还做着平均数额3000万美金的“小买卖”,但这一切很快将改变。印度企业已开始卷入能源企业的并购热潮,野心的增大开始引发“印度威胁论”,但私人公司低调的海外扩张战略,也许可以使他们走得更远。“印度开始高速发展其实只是最近两年的事,将来会怎么样,还需要仔细观察,”德维什瓦尔谨慎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