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拍片”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认同,现在只缺本地票房的引爆点。

好莱坞式开局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赵轶佳  |  阅读:


《功夫梦》点燃了投资人对中美合资拍片的热情

对功夫巨星成龙来说,想要知道中美两个电影市场的差距,或许不用去做复杂的市场数据分析,看看他自己的影片《功夫梦》(The Karate Kid)就可以了。这部全部在中国取景,以热门的功夫为概念的翻拍片在北美大受欢迎,上映十天票房超过1亿美元,强劲的势头很有可能打破此前成龙电影《尖峰时刻2》在北美取得的2亿美元最高票房成绩。

而在中国市场,第一周的成绩却不到3000万人民币,而且后续乏力,累积下来很难达到北美市场的火爆程度。

如果单纯从票房看,这部由中国电影集团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被冠以“中美合拍片”名号的电影,这样的局面不能算作皆大欢喜。据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此次中影投资额度很少,在总共4000万美元的投资中,中影投资额为500万美元。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是,中影获得的是中国大陆及其他部分亚洲地区的发行权。从目前中国市场的票房看,投资只能是回收成本而已。

但如果从发展趋势来看,“中美合拍片”却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模式。一般而言,这样的影片都有以下因素:由美国方面担任导演、编剧、后期剪辑等核心工作,大部分资金也由美国方面承担;而中国方面则出具演员,揽下中国市场的发行工作。简言之,“中美合拍片”就是注入中国元素,但从内核到包装仍然极为好莱坞式的电影。

在《功夫梦》之前,曾有《功夫之王》、《面纱》等“中美合拍片”,由于后者在北美市场的票房一般,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市场想象空间。但是随着《功夫梦》在北美市场的热映,投资人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比如除了《功夫梦》,同一档期的还有韦恩斯坦公司和华谊兄弟合作的《谍海风云》。这部电影两年前在泰国搭景拍摄,虽然最终并未在北美上映,只走DVD发行渠道,但它在中国的公映市场的“复活”却表明,好莱坞愿意在这个尚未完全开放的市场投入赌注。

另一个典型的“中美合拍片”是号称投资1.3亿美元的《人鱼帝国》。这部尚在拍摄的3D电影,投资人期望海外票房能达到七亿到八亿美元,国内市场则是5亿元人民币。虽然其中有夸大成分,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也是对中美合拍片模式的看好。

对好莱坞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合拍片无疑是相对不错的选择,因为有了中国方面的投资,就可以享受中国国产片的待遇,而不用挤破头去争抢每年20个引进片的名额,同时也能较为顺利地获得在中国被垄断的院线资源。

而对处在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电影来说,同样也有利好。中国的同行可以从同好莱坞的合作中学到更为先进的制作手段和最新的产业理念。《人鱼帝国》在拍摄过程中,美方表现的专业就让中方获益不少。比如在剧本上,美方对排版方式有其固定格式,连行距多少厘米也有严格规定,每天只拍一页剧本,多了不拍。

在这个双方都能获得所需的模式下,“中美合拍片”接下来要证明的是,如何实现在中美两地市场都票房大卖。《功夫梦》的成绩已经表明,北美市场并非难以攻破,而在中国市场还需要摸索。如果有下一部影片能在两个市场完胜,“合拍片就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著名影评人张小北对《环球企业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