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令习惯了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的中国情绪沮丧并引发焦虑,经济放缓期中国应该怎样做?

经济放缓期中国应该怎样做?

来源:路透中文网  |  作者:张小彩  |  阅读:

上周,两件大事接踵而至,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二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访。两件事貌似互不相干,但却犹如机缘巧合。有些时候,适时来访的朋友或许就是上帝送来的提醒。
 
默克尔来访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对媒体说了一段寓意深刻的话:“我给你一个苹果,每个人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给你一种思想,那麽得到的就是两种思想”。
 
默克尔带来了什麽“思想”,不好妄加揣测。但是笔者认为,2008年德国人民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态度,对当下的中国极具现实意义,值得中国人学习借鉴。简言之就是:冷静面对,厉兵秣马。
 
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令习惯了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的中国情绪沮丧并引发焦虑,二季度GDP环比下滑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环比下降了3.7个百分点。媒体和经济学家又开始激辩是否应该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高层密集调研,基层献计献策,情形与2008年下半年惊人相似。下一步中国经济政策究竟何去何从,结果尚待观察。
 
中国和德国经济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均接近40%,位居世界前两位;两国又都是对外贸易顺差大国,因而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被人合称为Chimany 或者Chermany。
 
面对出口萎缩,经济放缓,我们看一看德国人做了什麽。2008年9月始,当金融危机通过银行体系传入德国时,情况十分危机,除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外,德国的实体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出口订单骤减,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经济增长预期,2009年,有的研究机构甚至把德国正增长的经济增长预期调低为负增长6%;2010年 3月,笔者随国际记者团采访德国产业联盟BDI时,在BDI工作40年的 Reinhard Kudiss博士说,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严峻的经济下行。当时受创最深的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和建筑业,很多工厂开工不足,工人面临失业。
 
但是,德国人没有慌不择路,而是利用经济放缓期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有大量闲暇的时机,大规模地开展员工培训活动,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为经济恢复和下一次经济起飞蓄积能量。
 
为应对金融危机,德国先後推出了两套经济刺激计划计820亿欧元,其中,政府直接投资建设项目的只有130多亿。其馀500多亿资金全部用于员工培训、汽车消费补贴和失业救济。德国简化了短时工作制的批准程序,允许更多的企业实行短时工作制,以减少失业率。在非工作时间,国家承担费用,让暂时开工不足的企业员工回到学校接受职业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工人接受培训期间,没有孩子和有孩子的员工可分别得到60%和67%的工资。在这些措施刺激下,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德国社会稳定,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典范。
 
二季度的统计数字让中国人的心态重新回到十字路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心没有变,5月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淘汰落後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比如取消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出口退税,开展全国电力价格大检查等。6月,六大高耗能产品增速回落,电力需求也比前五个月的平均增速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如果继续坚持调整,中国经济将化蛹成蝶。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势必要承受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恰好能够纾解眼前就业压力,并为未来经济加速增长准备动力,因为调整後的经济结构所要求的技能、技术与原来的低端制造业截然不同,在经济调整期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可完成工人技术、技能的适应性重构。这或许也正是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各国游行抗议频仍,德国却社会稳定和谐的秘诀之一。
 
今年来富士康的N连跳和席卷全国的工人罢工潮,并不完全是因为眼前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差,更为重要的是工人职业生涯得不到提升,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
 
温家宝总理曾在端午节看望农民工并呼吁各界关心农民工,笔者认为,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对年轻的农民工而言,最为重要的关怀可能就是职业关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借鉴德国的做法,给年轻的农民工提供适当的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成长机会,让他们抱着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的希望,经济放缓的压力会变动力,他们会和整个社会一起会安然度过经济放缓期,也为未来收入继续提高、内需增强打下基础。
 
据官方媒体报导,7月16日,中国教育部已经公布了25个新设立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专业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节能等领域。这说明,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需要关注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单靠这25个专业的大学生远远不够,为原有的“中国制造”模式做出过重大牺牲和贡献的农民工的职业转型和职业培训也应该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