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湾石油泄漏事故以及紫金矿业违规排污导致汀江下游水质重度污染的相继发生,暴露出中国环境保护体制与问责体制的缺失。

环境安全的警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无数满身油污海鸟的哀鸣尚在墨西哥湾回荡,万里之外的中国大连新港油库超过1500吨原油涌入了中国黄海,这让处于旅游旺季的中国最美海岸,一夜间坠入地狱之门。

和美国历史上最大环境灾难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相比,大连湾漏油量尚不及其漏油量的1%,在中国政府积极有力的清理下,大部分海面油污亦告消失,但这并不能使沿岸渔民及公众松一口气。绿色和平组织认为,清理完海面油污只是一个开始,日后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却是一场艰巨的任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为这次糟糕的环境事故埋单。

不过与造成墨西哥湾事件的BP公司要承担无限责任相比,中国政府对于闯下大祸的肇事者显得非常宽容—自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发生以来,有着102年辉煌历史的BP公司命运急转直下,首席执行官唐熙华黯然去职,公司市值缩水超过1000亿美元,并预计要为事故支付高达322亿美元的罚款。英国人更担心BP将成为巨头们的收购目标。

中国政府却迟迟没有表明谁该对大连湾事故负责:调查表明爆炸的起因,源于向原油管道添加脱硫剂时操作失误,但其中中石油的责任却未言明。就在大连湾事故之前,紫金矿业违规排污导致汀江下游水质重度污染,将这两起重大污染事件相联系,暴露出中国环境保护体制与问责体制的缺失。

大连漏油事件的大背景,是中国的炼油过去10年间产能几乎翻了一番,大连已成为全国炼油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但大自然显然在提醒监管者不要过于信赖国企在环境安全上的神奇光环—近年来,中国沉浸于高速整合资源型行业带来的眩晕般快感无法自拔,从钢铁业的大整合,到煤炭业的国进民退,决策层坚信只有强力推进由大型企业主导的兼并重组,才能迅速提高各行业的集中度和技术水平,解决过去环境事故频发、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两次事故的始作俑者,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企业,紫金矿业则是地方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二者都曾在安全问题上获得过褒奖,现在却成为了最大的污染者。确实,泄漏事故中存在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但其核心问题仍是国有企业过去为污染付出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04年,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因“12·23”川东井喷事故引咎辞职,但不到1年就被委任为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而更多事故中,国企负责人大都在问责风暴中相安无事。这种保护或许会让国企对环境问题抱着侥幸心理:不出事当然好,出了事解决好了也能变成“好事”—唯有让他们直面环境风险,才能改变这一切。

更大的恐惧还在于,大连湾漏油事件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中国海洋环境事故在过去十年间从未停歇。国家海洋局统计称,中国沿海地区平均每四天发生一起溢油事故,其中溢油量超过50吨以上的重大事故,就高达30起。这显然给公众以警示:要想向更加绿色高效的经济模式转变,化石燃料、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都是必不可少,但这一切只有企业在受到密切监管时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