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和欧洲铁路设施的迅速老化,中国的铁路同世界经济强国相比,已经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时代周刊:中国高铁加速时代
我第一次乘坐那趟运行于苏州和上海的火车时,还是1996年,感觉就像置身于逃难的人群。成百的人潮水般地从苏州火车站的大门涌进来,向火车冲刺。人们的旅行袋或高高举起,或悬于扁担的两头,很快,车厢入口处就拥挤不堪,每个人都在推搡,争抢着火车上的好位置。其他和我一样,没有“进取心”的人们都拉在了后面,只能站或坐在地上。后来,我在车厢连接处找到了一点儿空间,放下我的包,然后坐在上面。车厢的金属地板已经锈蚀不堪,我甚至可以透过破洞,看到底下的铁轨。在这趟长100公里,两小时的旅程内,我常常可以闻到,从铁轨传来的莫名臭味,火车上的厕所直接把污物排到铁轨上。
今天,拉杆箱早已取代了扁担,在苏州火车站,通往站台的一段路途也变成了闲庭信步。我的位子是指定的,不再需要争抢座位。我很悠闲地找到我的位子,舒舒服服的坐在靠背座椅上。火车开始加速,我旁边的旅客正在用他的新款诺基亚手机听着音乐。当火车广播告诉我们,下一站就快要到达上海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我们才刚刚出发。车厢里的电子速度表已经达到231公里/小时,我对面的日本商人从笔记本上抬起头来,赞许的点了点头。整个旅程仅有42分钟,谢天谢地,我再没闻到任何异味。
7月上旬,连接上海,苏州和南京的一条更快速,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的线路,已经投入了运行。这些年,这种永无止境,对速度的追求于中国铁路而言,已是常态。这个奋发进取的国度,在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不少了不起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铁道系统的改造。1981年,中国铁路总长仅有54000公里,而截止现在,这个数字差不多翻了一倍,达到了100000公里。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的,不单是全世界最大的铁路网之一,而且也是最好的。这个铁路网还覆盖了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地形—比如青藏高原,工人们在这片海拔5000米以上的冻土带铺设了长达550公里的铁路,将西藏的首府拉萨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相连。 铁道系统的平均速度也在稳步提高,从1993年的48公里/小时,到2007年的70公里/小时。在某些线路上,平均时速简直快得惊人。连接华中武汉到华南广州的高铁线路时速已达313公里/小时。这差不多是全世界运载旅客火车的最高平均时速,也把这段原本需要10个半小时的行程,缩减为了3个小时。
然而,中国当局并未就此志得意满。从2008年开始,铁路建设的经费已经增长了80%,于2009年攀升至880亿美金。今年则将高达1200亿美金,未来1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超过7000亿。所有的投资中,重中之重是扩大中国高速铁路乘客运载的范围。现在,中国以全长6552公里的高速轨道(高速轨道定义:时速达200公里/小时以上) 位列世界之首。中国计划两年内高速轨道长度能翻番。
随着美国和欧洲这类设施的迅速老化,中国的铁路同世界经济强国相比,已经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铁路将以不可比拟的速度大量运输旅客到达全国各地。内陆小城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铁路交通的便捷使工作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市这种模式更加可行。新开的客运线路也能减轻旧有线路的负担,让它们可以承担更多的货运任务,使得原材料和成品在全中国的流通更为快捷。中国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为什么我们最近动作很大? 那是因为,30年过去了,铁路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国家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更快。” 高速铁路将使促进内陆城市的发展,“让它们跟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步伐”。中国本土铁道专家,北京交通大学的教授贾利民说道:“这将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发展。”
铁路网络已经造就一批在城际间上下班的新群体。“这班火车真的很方便,”30岁的公务员陆科(音译)告诉我们,他家在上海,工作在杭州,每周两次乘坐这班时速为205公里/小时的火车往返两地,这段90分钟的行程经过工厂,鱼塘和新的公寓楼群,单程花费约为4.25美元。“在过去,”他回忆道,“整个车厢就像沙丁鱼罐头,每个角落都站满了人,有些人甚至趴在座位底下。”
批评者们则担心,在中国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一半的情况下,投入几十亿美金在奢华的铁路项目上是否有些过于浪费,尤其是,离中国建设完一个同样引人注目的高速公路系统,才只过去10年。火车的旅客,不止有像陆科这样乘火车上下班的白领,更多的是每年只乘两次火车的农民工,从沿海打工的城市回到内地的家过年,年后再回来。他们的月收入仅有100美元,根本负担不起高速铁路豪华车厢的车票 (例如,武汉到广州的高铁票价最低也要72美元)。
尽管中国的工程造价很便宜,但相比标准铁路的维护和建设,高速铁路还是要昂贵许多。快速列车网络通常建造在更小,更发达的国家里,比如日本,它适合在人口众多、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之间来往,而不是象中国这样,城市分散比较开的地方。此外,很多中国人宁可坐慢一点,但更便宜些的火车。今年4月,贾利民教授的同事,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赵坚,在《中国日报》出版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均收入和单位时间经济产出价值相对还是很低。拥有基本舒适空间的廉价交通更适合中国的普通旅客,他们并不愿意只为节省几小时,就多花3倍的钱去购买高铁车票。”
同时,危险之处不仅在于,中国建设了一个过于超出现时需求的铁路系统,还有就是为了修建它所带来的沉重债务。过去一年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体,可一旦复苏的脚步略微蹒跚,这可能就变成沉重的负担。据赵坚教授的观点,当前高铁项目的标志性工程,北方的北京-天津线路,南方的武汉-广州线路和中部的郑州-西安线路都可能面临困难,很难获取收支平衡。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庞大的高速公路项目就曾陷入困境。幸好因为接下来的十年,中国出口强劲增长,政府才勉强得以在财政上支持它们。可是,在当前低迷的全球经济气氛下,新一轮的出口暴增不大可能出现。
当然,中国有望通过出口铁道技术以减轻这种风险。据官方媒体报道,中国希望高速铁路能拓展到超过12个亚洲国家,最终建成一个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高铁网络。中国的企业早已开始赢得海外的铁路项目。去年,包括中国铁路建设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联合体,就竞标到沙特阿拉伯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第一期投资总额达18亿美元的高铁项目。此外,中国企业还在委内瑞拉和土耳其承建着高铁工程,铁道部也正在组织投标美国加州的,预计投资总额达450亿美元的项目,建造一个连接该州南北部的高铁网络。
美国的铁路系统显然需要借助外力。目前,它只有一条在运营中的高速线路,“美铁”(Amtrak) 的“阿西乐快线”(Acela Express),连接波士顿和华盛顿, 这条线路的平均时速也只有116公里/小时。中国人对这样的慢速早已不屑一顾。“现在中国的火车已经快了好多,”徐文洪(音译),一位乘坐火车从杭州到北京,准备看望新出生孙女的老教师告诉我们:“就算是美国也在考虑买我们的高铁。”他自豪地对着我微笑,此时,火车的时速已经是20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