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贴上了“世界工厂”标签的中国正将这一称号变得愈发名副其实——它生产的产品不但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些产品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出自于遍布全球的中国工厂中。
中国出品,全球制造
不经意间被贴上了“世界工厂”标签的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将这一称号变得愈发名副其实—它生产的产品不但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些产品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出自于遍布全球的中国工厂中。其实,相比海外收购,直接在海外设厂因其可绕开美欧等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又可促进本地经济而易得到当地支持,其实是意图“走出去”的企业们更常见的选择。比如已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领先设备制造商华为,今年夏天就将在匈牙利拓建装配厂和物流中心,加上它在该国已拥有的两个生产工厂,这将能保证整个欧洲的需求。但海外建厂同时也要求中国企业在技术、海外营销、售后体系建设上有相应的配套支持,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文化、经济,并融入其中以求长足发展—其实是对中国制造提出的更高层面要求。
美国
二十年前,中国学习美国制造的方式可能是选择购买它们淘汰的生产线,以至于卡梅隆当年想在《终结者2》里营造那种困苦的工业环境时,不得不向中国买家求助。现在中国企业则选择直接去美国建厂。谋求全球扩张的海尔,早在1999年就于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年产能力50万台。2007年联想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装配中心也投入运营。而继2008年南汽(后被北汽收购)旗下MG品牌意欲在美建厂未果后,比亚迪今年也表示出了同样意向。其实,这里仍有许多中国无力涉足的领域,比如最近鞍钢集团与美国钢发展公司计划分期建立4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的项目,就遭到了美国钢铁行业的阻碍。
非洲
非洲因资源种类丰富,需求潜力无限,历来是中国海外建厂的重要阵地。早在2004年,长城汽车控股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和广州华南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就共同在非洲加纳与当地大型企业Sneda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汽车生产基地,创下国内汽车企业首次以集团形式在国外设厂的记录。2006年11月,中国有色投资2.2亿美元,在赞比亚建设一座粗铜冶炼厂,年产能为15万吨。而今年5月,冀东发展集团和中非发展基金宣布将投资2.2亿美元在南非建设一家水泥厂。此前,中非发展基金已帮助多家中国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
印度
继上海汽车和通用汽车在印度合资建厂之后,有消息称,中国卡车制造商北汽福田也欲在印度建立工厂,且福田印度工厂在2011年的产能将达10万辆。印度汽车及零配件业的繁荣无疑是催生这一热潮的主要诱因,而由于印度政府最近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导致该国对中国通信设备的进口放缓,为了不放弃这一广阔市场,华为及中兴也正考虑在印度建厂。
墨西哥
基于优良商业环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能满足美洲区客户需求的优越地理位置,墨西哥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的理想之地。去年2月,联想集团宣布,其在墨西哥蒙特雷的电脑工厂正式启用。该厂总投资4000万美元,可年产500万台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并将缩短联想为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客户交付产品的时间,精简流程,并发挥规模效应。
澳大利亚
矿产资源发达且法律健全的澳大利亚,是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建厂的青睐之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钢集团就在澳大利亚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并与力拓旗下的一家公司合资经营恰那铁矿,目前其年产量达1250万吨,并一直是中钢的重要利润来源。不过眼下,由于合约面临到期,加上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力拓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续约合资条件。而中钢这个中国最早成功的海外资源项目的命运,或许会给那些在市场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仍扎堆投资澳大利亚矿业,却不得不受跌宕起伏的铁矿石价格捉弄的中国企业们一个提醒。
东南亚
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身处劳动密集性行业的企业在这里建厂。比如纺织业,无锡华源和宁波申洲针织集团分别在越南和柬埔寨建立了加工工厂。汽车业里,长安、力帆摩托等也已在越南投资建厂;东风、吉利、奇瑞则在马来西亚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而奇瑞在泰国的工厂早已能生产QQ。至于身处农业的新希望集团也已在越南和菲律宾建了3家工厂。而除了劳动力优势,这里不断增长且独特的需求也是吸引中国企业来此的原因。比如海尔在泰国建立的空调生产线,就是专为其热带季风气候量身打造的。
西欧
先进的生产技术、消费者对品牌相对成熟的理解都是在此建厂的好处。厦华在欧洲就设有两个OEM加工厂,分别位于德国和法国。海信在法国和位于南欧的意大利也拥有工厂。而上汽更是将在此建厂作为其曲线进军欧洲的重要战略步骤。2005年其在英国开设了海外研发中心,而上汽与南汽整合而来的MG品牌,也将继续发挥其英国纯正血统的优势。
东欧
临近西欧,又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东欧成为中国企业挺进欧洲的一个有力跳板。2004年,海信匈牙利工厂落成。按计划,它将主要生产高端数字电视,年产能达到100万台,辐射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加之当地业务代工不足,5年后,其被迫关闭。但这阻挡不了中国企业实现欧洲产能本地化的决心。长虹、创维、海尔、TCL等也在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国建立了众多的海外彩电生产基地和合资公司。其中,TCL俄罗斯公司已俨然是个本地化公司,俄籍员工已成为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