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向公从发售股票的企业诞生。上市曾是所有企业主的努力发向和目标,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和新兴股权投资形式的兴起,上市企业的优势正日渐削弱

经济学人:上市企业风光难再?

来源:译言网  |  作者:译言网  |  阅读:

在过去150年的大部分时光中,上市公司所向披靡。华尔街抛弃了他们亲切友好的合伙关系而寻求上市。共产主义者为了证券市场放弃了他们的五年计划。而硅谷的企业家在IPO之神降临前已经变得卑躬屈膝。IPO是指公司首次在公开市场向投资者出售股票,从而使创始人一夜暴富。

但上市企业是否终究会日薄西山?直到19世纪中叶,上市公司的崛起取代了此前主导商业领域的两种公司形式——私人合伙制和特许经营公司。私人合伙制有很好的灵活性但缺少至关重要的有限责任因素:如果商业失败,合伙人可能赔的一无所有。特许经营公司具备有限责任因素但是被政府控制。自由经济改革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他们使经理不被政府控制的自由,并且给予投资者有限责任的保护。他们的创新征服了世界。

 
然而如今,私人合伙制和国家控制的企业卷土重来。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三家银行中有两家受中国政府直接控制。世界最大的通讯公司——中国移动,是国营企业。国有能源公司,例如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宰赫兰,如今占有世界四分之三的原油产量。这些国营巨人中的大多数都类似于旧式的特许经营公司。他们有私营企业的特征,比如董事会和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但是他们本质上是国家力量的工具。中国政府把能源看做是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就像以前的东印度公司,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地徘徊,寻找稀有资源并修建公路和铁路以便将它们从海上运出。
 
私人合伙制也同样重新上路。在美国,一连串的法律被改变——始于1970年代怀俄明州的一部法律,终于1996年美国国税局的裁定——这使得合伙制企业更容易生存。合伙制现在可以具备有限责任并且发行可交易的股票。合伙企业比以往的存在时间更长,因为他们再也不会因为一个合伙人的离去而导致毁灭。他们也摆脱了备受折磨的双重征税:此前,公司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而股东在分配红利时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结果导致了美国的小型和中型企业发生变革。伊利诺伊大学的法律教授拉里•利伯斯坦(Larry Ribstein)做了个统计,在美国规模足够大到可以申请退税的企业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合伙制,或者是他所谓的“非公司制”。由于要求出具代价高昂的报告和令人难以接受的投资者,许多大企业也在回避证券市场。可公开交易的合伙制和不动产投资信托混合搭配了公司制和非公司制的功能。许多大企业,例如安联博姿(Alliance Boots,一个健康和美容产品集团)已经放弃了公开证券市场,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怀抱。
 
最流行的投资工具——杠杆收购公司、对冲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都是“非公司制”改革的急先锋。这些公司通常以合伙制的形式组建,虽然有一些例外,比如黑石集团,同样也是上市公司。企业掠夺者们通常以合伙的形式筹集资金。他们的目标一般是通过重组形成合伙制企业。这使得基金经理的表现如同老板而非雇员:他们会赔钱,也能赚钱;他们可以有好几年的时间来调整公司方向而非每个季度去看证券市场的脸色。对冲基金通过买入公司和卖掉表现不佳的资产赚钱。风险投资者将他们的名声和专业知识借给创业者,通过长期投资获取利润。对冲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赚钱,他们使基金经理的表现更像是合伙人,用时髦的词来形容,基金经理和投资人“都在一条船上”。
 
哪些原因使这些基金离开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伴随着太多的阻碍,从长期而言是一种威胁。政治家可能会通过董事会雇佣他们白痴一般的侄子、为了追求关注而好大喜功或者为了降低失业率而加大负担。最大的国营企业规模庞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规避了竞争。比方说,如果你拥有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垄断权力,想不赚钱都难。
 
未上市的私营企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发起挑战。毫无疑问,他们建立了一种非传统的公司形式。这并不是件坏事。就如同生态系统从生物多样性中收益,这个世界也因为公司形式的多元化而变得更好。许多大公司需要周期性的经受那种当他们远离公开市场时才能耐心进行的重组。即便如此,私营企业存在着束缚他们发展的缺点。他们缺乏上市公司严格的企业管理系统和财务报告体系。他们对借贷依赖太深:在信贷繁荣的时候他们借入了大量贷款,而今这些信贷使他们头痛不已。
 
实际上,上市公司和私有企业这两种所有制之间有一个共生关系。那些将一个企业私有化的人,他们的奖赏往往来自于企业恢复获利后的再度上市。只有梦想着利润丰厚IPO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才会舍得投入大笔资金和经理培养他们。在过去的几年中,上市公司的信心有所动摇,他们的领地也有所缩减。但是,毫无疑问,在这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公司制度里依然闪耀着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