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的艰难复苏路上,粮食问题一直如影随形,而今年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粮食出口国遭遇的极端高温天气更导致了粮食危机的加剧。

粮食危机再来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85,俄罗斯总理普京向全球粮食市场紧绷的价格曲线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受持续干旱及森林火灾的影响,自815起至年底,俄罗斯将暂时禁止粮食出口。

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此举引发当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9月份合约暴涨60美分,以每蒲式耳78575美元的涨停价报收,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全球小麦价格自6月以来已经上涨了50%,是近40年小麦价格最凌厉的涨势。包括玉米、大麦、棉花等在内,全球粮食价格也持续迎来新一轮上涨压力。

对中国来说,粮食危机不是一个新话题。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成为中国决策者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在2008年,粮食能源化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曾在一些非洲国家发生了骚乱。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的艰难复苏路上,粮食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持续压迫各国政府的神经。

然而,今年粮食危机加剧的原因有所不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粮食出口国遭遇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了小麦的实质性减产,从而加剧了局部粮食供应紧张。截至85,俄罗斯已有28个地区遭遇旱灾,20%可耕种土地受灾。俄农业部已将2010年粮食产量从9000万吨下调为7000万至7500万吨。

尽管如此,全球谷物产量并未显著减少,总体上保持着供需平衡。国际谷物理事会近期把2010年至2011年全球谷物产量下调至6.51亿吨,比前一年度减少2600万吨,但仍是历史第三高水平。之所以引发粮食价格上涨,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导致的耕地减少和水资源匮乏问题,又有替代能源战略带来的粮食消耗问题。目前,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都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被用于生产生物柴油。

这种情况下,那些从金融危机中逃脱的游资,自2009年起大规模涌入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它们押注和操纵玉米、小麦等粮食产品的涨跌,制造紧张气氛,进一步放大了消费者对粮食危机的担忧。

在中国,俄罗斯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价格波动目前并未对粮食现货市场产生明显影响,但潜在的粮食上涨压力仍然十分显著。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其中最主要的权重来自食品价格6.8%的涨幅,这显示出中国决策者正面临越来越现实的通胀压力。

不过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无论是前段时间对绿豆联盟串通涨价企业的处罚,还是最近一段时间有计划大批量进口玉米,都显示出1959年印记仍在持续发挥作用。唯一需要担心的反而是,中国的决策是否过于保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过去几年曾被一些经济学家太过僵化,没有综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现在他们同样担心,对于中国而言,每一次可能的粮食危机都会让决策者往这个方向进一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