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极大地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金属材料的长期持续繁荣,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体化开创了全新的一页。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国因素带动全球经济

来源:智库网  |  作者:智库网  |  阅读:

2000年以来,中国因素已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步发展,需求空前的大规模增长的代名词。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是唯一一个矿物产品需求上升的地区。在 21世纪,中国极大地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金属材料的长期持续繁荣,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体化开创了全新的一页。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中国矿物储量相对比较丰富。中国是众多矿物全球主要的生产者,例如,铝、锑、重晶石、煤、萤石、金、石墨、铅、磷酸盐岩、稀土、锡、钨和锌。1949年后,重工业成为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政策的焦点,这些矿物便被广泛的应用于重工业的发展。同时,钢和水泥等资源也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因而,工业经济产出的份额从1949年的18%上升到1978年的44%。
 
根本性转变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爆炸性的增长,国内自然资源开始供不应求。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至2008年,中国对多种矿物资源的需求已超过国内供给。2009年,中国已成为煤碳的净进口国。
 
中国发展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使其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规模接连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中国对能源的消费以超过预期4倍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已占到全球需求的16%。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电网供电能力增长了200千兆瓦,仅稍次于2007年德国和意大利总的装机容量。从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中国原油的消费几乎翻倍。同时期,铜和铁矿石的消费达到原来的3倍,而铝的消费翻了两番。在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对全世界钢和铝总需求增长贡献为2/3,对铜、镍的需求增长贡献将近10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国主要依赖许多大的国有企业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是一家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在27个国家拥有石油资产和经济利益。中石油还是中国主要的对外投资者,从2005年到2010年间,该公司共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用于海外并购业务。在中石油对外投资的带动下,中国对外投资流量从2000年的7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556亿美元。2009年,中国以170亿美元的投资额占据全球矿业并购总额的22%和前10位并购交易总值的30%。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以高度战略的眼光来思考矿业和能源领域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些行业的中国公司均享有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2年中共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鼓励国内公司“走出去”,进入国外市场,使其业务国际化。因此,尽管是国有公司,中国最大的石油和矿业公司都有子公司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提高其全球的竞争力。
 
和非主流对象打交道
 
在对1996年至2009年中国规模最大的自然资源采购活动进行评估之后,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学院国际商业与金融教授莫兰(Theodore Moran)推断中国主要通过股权或与非主流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合同获得自然资源。而最近几年,中国也开始通过银行发放贷款和投资作为交换以更优惠的方式来获取自然资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巴西石油公司签署协议。约定中国以100亿美元10年期贷款换取巴西石油第1年为中石化提供150,000桶/天石油以及之后的9年提供200,000桶石油/天。
 
受益者
 
非洲是中国对自然资源需求主要的受益者,中国与其建立了广泛的政治关系。中国对非洲大陆投资的影响是深刻的。例如,中石油的进口使得苏丹当地的能源行业转变为该国主要的出口产业。最近,两家中国公司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签署了一项协议,通过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换取进口钴和铜的优惠。中国和非洲的合作使之能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同时扩大其与非洲的贸易、政治联系。澳大利亚是另一个得益于中国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地区。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对外投资从2007-2008年的67亿美元上升至2008-2009年的199亿美元,其中98.7%的对外投资集中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上,使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矿业领域最大的投资者。
 
规模的力量

 
中国发展最有力的因素在于其规模的庞大。无论本世纪中国经济指标是多么的令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数十年里这些数字将更为惊人。许多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在2025年将赶超美国。那时,中国将有221座城市拥有超过100万的人口规模和500万的新建筑。根据这个预测,“中国因素”将一如既往地(如21世纪以来表现)在未来数十年中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步发展、需求空前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