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尼日利亚的黄金海岸线,一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深圳式试验,正在重写中非合作模式。
非洲特区
7月份的一个下午,陈晓星带着几位尼日利亚股东在上海召开莱基自由区开发公司董事会。站在陆家嘴隔江相望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陈晓星很认真地对他的客人们说,10年之后,自贸区就是尼日利亚的浦东。
在万里之遥的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东南,濒临大西洋的莱基半岛上,有一栋3层高的新办公楼,陈晓星已经逐渐习惯在这里工作到深夜。作为中铁建中非建设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五年多来他忙于申请许可、和当地政府及中国使馆沟通、组织工程团队在这片黑土地上造城——他们想将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经济特区模式,复制到尼日利亚来。在100名中国工人及50台从中国漂洋过海的重型机械的工作下,这座总投资达54亿元的莱基自由贸易区,在今年秋天即将迎来商业会展中心的开放。
4年前,莱基自贸区被中国商务部赋予了深圳在1980年中国经济改革试验田的类似使命,探索中国企业在非洲除传统工程及能源资源之外的更多可能——按照规划,这片靠近赤道、拥有5公里黄金海岸线的半岛将矗立500个标准厂房、上千栋商品房、一个大型物流商贸中心和文化创意基地等,12万人将生活在这片面积与北京三环城区相仿的卫星城。自贸区管委会将按照中国经济特区的模式建立金融、工商、城建、警务、海关、文教等职能部门,还将拥有一定程度的“立法权”。中铁建控股的开发公司拥有其特许经营权时间长达50年。
在2006年11月轰动一时的北京中非论坛后,中国企业在非洲正步入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化深水区——中国人涌入非洲,展开以援助及工程换资源的外交,在非洲购买黄金、铂和铜,购买油气田的出价挤走了国际竞争者。在非洲各国的首都和金融中心,人们总能看到由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组成的代表团。
当地的保守主义者显然不乐见这些事情发生。在拉各斯,有人指责中国公司偏向雇用中国人,或者在雇用当地人时提供较差的待遇,当地政府驱除了没执照的中国商贩——尼日利亚激进分子甚至把中海油获取60亿桶石油的做法,比作蝗虫袭击。这让中国政府官员开始希望有更多国内企业投资非洲的制造业和农业——中国商务部海外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桂宁在一个论坛上声称,以制造业的投资方式更容易操作,也能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国企业树立形象。非洲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但制造业水平及开发程度很低,正具备了与中国合作的条件。
对于中国铁建及中国经济而言,莱基自贸区意义更不容忽视。这家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在过去30年里足迹踏遍了阿联酋、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印度等60多个国家。其大力建设的莱基自贸区是中国在境外最大的经贸合作区,这承载的不单单是经济价值。
“有英国人问我中国是不是要搞殖民地,我很不客气回答说,英国掠夺了大量非洲资源,现在回头指责我们把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非洲,真是笑话。”陈晓星告诉《环球企业家》,他需要用一个现实的工业园来做出回应。
[---分页标志符---]
特区试验
在尼日利亚,中国铁建的影响随处可见。他们在除了沙子什么配套也没有的荒野之地,建设了城市和发电站,修筑了铁路和公路,不仅在沿海地区,也深入内陆,在热带丛林中施工;他们用船从中国运来推土机和载重汽车,用飞机送来工程师和工长,住在围着栅栏的帐篷和装着空调的集装箱里,与酷暑、蚊虫和疟疾抗争,也带来了自己的医生、园丁、厨师、卡拉OK和乒乓球台,以及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片蛮荒之地也不能抵抗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诱惑。在拉各斯最大的电子市场Alaba里,约90%的商品都产自中国,这些中国商品比同类进口产品便宜四分之三,比当地产的同类产品便宜一半以上。与此同时,3万中国人落户了尼日利亚,而且人数与日俱增。他们带来了T恤衫、牛仔裤、电视、空调和轻型摩托车——“made in china”让许多尼日利亚人仿佛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
(陈晓星这位在非洲工作13年,被授予“酋长”荣誉的中国人试图用“中国城”来推动中非贸易进入良性循环。)
陈晓星和中国铁建工人一起,在尼日利亚修建铁路超过13年,对中国铁建在西非每一项承包项目、每一宗投资都如数家珍。在他看来,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经济现状犹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基本生活用品仍处于短缺状态,当地工业加工能力接近于零,“连个牙签、铁钉都生产不了”。这让他萌生了在当地做工业园区的想法。
陈晓星最开始想做一个中国铁建内部工业加工基地。十几年来,他一直困扰于公司过去在尼做基建工程时,所有材料和设备都要从中国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得提前半年预定才能买到,他想通过一个加工基地解决自身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来源及器械保养问题。
然而在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及听取专家建议后,陈晓星觉得完全可以将这个基地做大,变成工业园区,甚至将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完全复制到尼日利亚来。但在2004年之时,中国铁建是典型的基建工程承包商。即使在国内他们也从未做过工业园,贸然在尼日利亚开发特区显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更现实的考量则是,即使是在他们最为熟悉的铁路建设上,由于尼日利亚政坛换届,其合同在执行上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2006年,尼日利亚与中国铁建签下了83亿美元大单,中国铁建将承建从拉各斯至卡诺之间横跨南北全长1315公里的铁路。然而不久后随着支持该项目的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的下台,继任总统亚拉杜瓦对该项目的可执行性提出了质疑,这让中国铁建团队一度不得不暂停建设。随后在陈晓星的斡旋下,该项目被拆分成几个小项目分阶段进行。
“即使这里有大量的需求,”多年后陈晓星在回忆到这次插曲时感叹道:“你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体系,并且表达出投资的意愿。”
“有英国人问我是不是要搞殖民地,我很不客气回答说,英国掠夺了大量非洲资源,现在回头指责我们把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非洲,真是笑话。”陈晓星说
尼日利亚官方最开始也并未对陈晓星的“特区构想”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为了获得商务部和当地政府支持,从2003年开始,陈晓星就积极协调中国驻当地使馆并引入江宁开发区,同时经常带尼日利亚当地官员去中国经贸区考察参观,灌输其“特区思维”,不过自贸区并未得到实质推进。
但到了200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当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尼日利亚和出席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胡锦涛承诺将在3年时间里在非洲建立3到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使非洲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莱基自由贸易区随即作为中非合作的典范项目,被推上快速轨道。
2006年初,由中国铁建及其下属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联合江宁经济开发区、尼日利亚拉各斯政府组建的莱基自贸区开发公司正式成立;5月11日,莱基自贸区正式开工;2007年11月,莱基自贸区被中国商务部批准为“境外经贸合作区”,并被视为境外典范项目。
[---分页标志符---]
中国力量
当中国想要为过剩产能寻找稳定市场时,尼日利亚和其他非洲国家也在寻求中国投资。尼日利亚政府对本地的禀赋心知肚明,作为中国资源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他们希望中国能够通过在尼本地从事生产的方式作为资源补偿。尼日利亚官员甚至对陈晓星直言:“我们想让尼日利亚变成中国的一个进口来源中心。”莱基自贸区是这个雄伟目标的起点。
往拉各斯东南方向驱车大约1小时,你就会看到陈晓星和尼日利亚的努力可能已经起到了作用。在南靠大西洋,北依莱基礁湖附近的一片旷野中,莱基自贸区已经建成了两栋标准厂房和一栋海关商检办公楼,“一站式”服务大厅也即将启用对外办公。几年后,它或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经贸区,将吸引500家工厂,并雇佣数万名尼日利亚人。
但最开始,这片工地上一无所有。赤道的太阳异常毒辣,国内运来的大型工程仪器都被晒得无法正常工作。站在大西洋海滨荒野上,陈晓星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中国铁建第一次接触特区开发,承载了其从传统的工程承包领域探索转型的重任,能否输出中国的特区模式,能够招到足够的企业入驻,谁也不知道,但他必须给出答案。
缺水,缺医,缺吃,堵车,停电。这是刚去拉各斯的80后中国员工一眼就能看到的生活状态。于是他们自己打井取水,开了五六亩地种上芹菜、豇豆、四季豆、西红柿等,当地黑人极为奇怪地问:“中国人怎么吃草?”
中国建设者们在当地几乎没有任何的娱乐,唯一能收到的中央四套有时信号还不稳定,他们只有趁有人回国的时候带一些碟片看。宿舍楼一楼的食堂里,放着一台电视,他们经常边吃饭边看《百家讲坛》。
文化及法律政策上的巨大差异需要陈晓星他们慢慢熟悉和适应。他们必须花大量时间跟尼方不断地沟通、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变化,尽管如此节奏还是要比国内慢一拍。事实上,中国在非洲扮演的角色常常遭到质疑,当地普通百姓有时存在着抵触情绪,这让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终尝苦果。对中国铁建尼日利亚公司而言,类似问题尚未发生过。但即便陈晓星自己,也非常注意跟当地人的相处之道。比如在国内加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尼日利亚,当地工人们从不加班;同时,每次来到陌生环境,他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拜访当地的酋长,“有时候酋长的权势要比政府大得多。”
莱基自贸区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包括进度延期、安全问题、政局不稳定等等,但众多优惠政策让国内制造商纷至沓来。目前已有73家中资公司与自贸区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十几家制造企业落户自贸区,包括哈杉鞋业、南京华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大件起重运输集团等中资企业就等着厂房落成进驻了。陈晓星列举了莱基自贸区吸引中国公司的原因:廉价的劳动力、可使商品更容易进入美国、欧洲和西非市场的贸易协定,以及莱基半岛能够辐射5亿的西非消费人口的地理位置。
“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让中国企业有回娘家的感觉。”陈晓星说,对于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自贸区能在法律咨询、政策服务、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帮助,中小企业不用再单枪匹马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而中国铁建将通过自贸区的土地经营、管理服务及房地产开发逐步收回成本,“也许前期很艰难,但高利润看来是毫无疑问的。”
在莱基自贸区之外,更多的企业在非洲响应了自贸区模式。2008年泰达和中非发展基金组建了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埃及投资建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去年太钢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共同投资了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这些投资均将在当地为中国企业提供平台。
到了2008年年初,陈晓星被授予尼日利亚三大民族之一的伊博族酋长。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甚至曾经亲自写信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中国铁建及莱基自贸区团队表示感谢。
但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刘浩向《环球企业家》提醒说,尽管投资非洲利润极高,但自贸区项目建设更为复杂。这是一项全新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大家都在探索,还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毕竟工程大,很多项目甚至面临公共设施建设的重任,尤其“中国模式不是想复制就可以复制的,时间可能会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