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今年初,北半球暴雪肆虐南半球暴雨成灾之后,近期全球各地又频发种种气候异常现象,一个衡量环境、社会问题的全球标准及逐步完善的预警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紧急预报
一贯凉爽的俄罗斯连续两月酷热难耐,一贯少雨的巴基斯坦却洪水滔天,全年气候均温和适中的阿根廷竟从严冬一下子跃到了盛夏,而中国多地更是罕见地经历了洪水与高温的双重考验。继今年初,北半球暴雪肆虐南半球暴雨成灾之后,近期全球各地又频发种种气候异常现象——或许,这已不能再称作巧合。观测数据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正迅速上升,且到本世纪中叶很可能会成为常见现象。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开始考虑将气候变化等问题纳入对公司财务可能造成的影响因素之中。的确,一个衡量环境、社会问题的全球标准及逐步完善的预警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一旦全球气候已发生深刻变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俄罗斯:烈火中的考验
俄罗斯38年来罕见的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使作物枯萎的农田面积有葡萄牙整个国土面积那么大,而由此导致的森林火灾更让其深陷一场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当中。除烧毁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外,大火还殃及了当地的军事基地,逼近了核研究设施,影响了交通运输,给该国造成的损失约占2010年GDP的1%,相当于150亿美元。更为严峻的是,受此影响,俄罗斯已发布禁令,要停止小麦等谷物的出口,国际粮食价格也应声上涨。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中东、北非等地区的骚乱,另一方面,俄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也有可能被美国取代。
阿根廷:冰火交加
位于南半球的阿根廷冬季通常气候温和,但7月底8月初其接连遭到极地寒流的侵袭,中部和西部的科尔多瓦、门多萨等省份还出现大范围降雪,造成当地交通中断,能源供应紧张,全国有超过350家大工厂瘫痪,一些企业因不能完成出口欧洲的合同而“每天损失百万比索”。此外,作为世界小麦主产地和主要出口国的阿根廷,该年度的小麦播种工作也不得不因土壤湿度过高和一些地区创纪录的低温而被迫延迟。而眼下,寒流刚刚离去,阿根廷就迎来了更不可思议地高温天气,8月22日当天很多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从严冬立刻进入了盛夏。
美国:热浪杀手
今年夏天,美国中西部也遭遇了炎热和潮湿天气,可能会损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产量。而极度的高温和高湿度已导致当地2000多头牛死亡,堪萨斯州是全美第三大牛饲养场,目前拥有200多万头牛,该州一位官员称,这是他工作17年以来遇到的因为炎热而造成的最大损失。这一事件也导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8月份期货期价格一度走高。
丹麦:极地抢险
属于丹麦领地的格陵兰岛彼得曼冰川最近发生了50年来最大的崩裂,产生了一座巨型冰山,大小相当于四个纽约曼哈顿岛。接下来,这座漂浮的“岛屿”将进入格陵兰岛和加拿大之间的内尔斯海峡。而如果它继续南移,就可能影响海运交通,甚至破坏石油钻井平台。虽然格陵兰岛一直在融化,但过去10多年里速度却明显加快,并导致海平面上升—这无疑是气候变暖,至少是全球大环境正在恶化的一个显著证据。
中国:又一次警钟
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维持全县基本生活的商贸及饮食服务业全部瘫痪,初步统计,1850多间商铺被掩埋或浸淹,总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高达1.12亿元。事实上,舟曲仅是今年极端气候事件大幅增加、导致各种灾害频发的一个案例而已。根据国土部公布的数字,仅上半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就有将近2万起,比去年同期增长9倍多,共造成18.6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汶川地震的伤痛还未远去,介于中国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增加,那种仅仅依靠事后强化应急的防灾减灾机制看来要彻底改变了。
巴基斯坦:任重而道远
巴基斯坦7月下旬以来遭遇的洪水是该国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它淹没了该国近1/5的土地,波及约2000万居民,迄今已造成千余人死亡,近200万人无家可归。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估计,水灾的影响范围比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与今年海地地震影响范围的总和还要大,仅农作物一项就给该国造成了近10亿美元损失。这对国内政治形势本就复杂的该国来说不啻为雪上加霜,联合国有官员预计,水灾恐使巴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倒退数年,长期重建所需的援助可能会高达数十亿美元。
秘鲁:重疫区
同属南半球的秘鲁也遭受到低温和寒流的侵袭,由其引起的肺炎和其他相关疾病更造成上百人死亡,其中一半为儿童。与此同时,秘鲁著名的羊驼也大量死亡,普诺省约有1/4近50万头羊驼因食物和御寒问题处于危险境地。而当地许多地区正是以食用羊肉、出售羊毛,并用羊毛制作自己和家人的衣服为生。无御寒习惯、信息闭塞和得不到及时治疗,是造成低温成灾的主要原因,据悉,秘鲁的肺炎疫苗普及率仅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