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的钓鱼岛海域中日撞船事件再次撞击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敏感地带,撞痛了中日的敏感神经
“撞痛”的中日敏感神经
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捕鱼作业时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载有约15名船员中国渔船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中国渔民和渔船被日方扣押。被扣押六天后,14名中国渔民和渔船于13日上午返回中国。据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称,目前中国渔船的船长仍被日方扣押。此前,日本冲绳县石垣简易法院批准拘留中国船长10天时间。
此次撞船事件再次撞击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敏感地带。
从“碰撞”到“冲撞”:中国政府抗议升级
7日当天午时,国内媒体开始报道此事件,但当时基本上还是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描述此事为“一艘中国拖网渔船船头撞上了日本海保巡逻船‘与那国’(Yonakuni)号船尾附近……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了碰撞”。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也称该事件为“相撞”,但是,随后新华社发布的稿件对此前日媒的描述作出了修正,改称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此后,中国媒体开始沿用新华社的描述,将事件定性为“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从中日双方“相撞”之说到日本巡逻船主动“冲撞”之说,纵观国内媒体的报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官方以及民间舆论对此事件的态度转变。
在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无论是中方外交辞令还是出面人的级别,都在不断升级。从“严重关切”一路升级到“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升级”,再到“荒唐、非法和无效”、“严正交涉和抗议”、“立即无条件放回”,再到“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直至“不要误判形势”、“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出面人从外交部发言人也一路升级到驻日大使、副外长、外长,直至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
当有记者问到“日方抓扣中国渔船是否影响中日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时,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方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甚至有消息还称,中国“海监51”船已于11日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喊话要求日方勘探船停止工作。
中国政府的鲜明态度和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击了那种认为“中国政府总是停留在口头抗议层面”的论调。
保钓派VS自保派:民间意识的分裂
据日本媒体引述消息人士说,仍被日方扣押的中国船长詹其雄在接受审讯时,坚持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并否认渔船故意撞击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
据香港商业电台的最新报道,载两名台湾保钓人士的台湾渔船,清晨距离钓鱼台岛十六、七海里时,因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拦截,被迫回航。其中一名保钓人士黄锡麟,透过卫星电话表示,由凌晨两时至五时,被七、八艘舰艇包围,加上外围舰艇,共十一艘,渔船无法突围,今早六时决定回航,预定晚八时返抵野柳。无碰撞。
尽管中国民间的保钓运动,在同日本政府及自卫队的对阵中,显得势单力孤。从但中国民间的保钓行动一直都没有消停。
1970年4月10日-12日全美留学生及华人在华盛顿举行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示威大游行,约有2500人参加,是在美华人最大的一次示威游行。
1996年9月22日,“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首领陈毓祥带领香港抗议者乘坐“保钓号”到达钓鱼岛,陈毓祥率领5位突击队员跃身入海游向钓鱼岛,陈溺水身亡。
2003年6月23日 15名中国内地和香港人士组成的“保钓团”,乘渔船抵达钓鱼岛西部海域宣示主权,抗议日本政府“租用”钓鱼岛、实施国家管辖的非法行为。
2003年8月25日东京的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的9个成员25日上午再次登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对该右翼团体1978年在岛上建造的灯塔进行维修,并于25日下午离开钓鱼岛。
2004年03月24日 3月24日上午6时26分,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他们是在23日凌晨1时乘坐一艘100吨的渔船从浙江乐清市黄华港迎着6级风浪出海的,共有16名志愿者参加了这次保钓行动。
2004年11月12日,“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钓联合会”)由香港公司注册处依据香港法例第32章公司条例批准注册成立,并根据香港法律程序刻制了公章。据“保钓联合会”创办人、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会长童增介绍,“保钓联合会”的宗旨是开发利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从事旅游、勘探等相关商业活动。
2010年9月13日,台北县野柳港,台湾中华保钓协会联合香港与澳门的保钓人士驾驶“感恩99号”渔船驶往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港内四艘巡防艇跟着出港。双方舰艇对峙达5个多小时。台湾“海巡署”表示,将依法保护民众海上活动安全,且已有完整周详应变处置计划。
与“保钓联合会”这种保钓派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不同的是,国内民间还存在另一种声音。
2010年9月13日,80后作家韩寒发表了一篇《保卫非法字符》的博文。韩寒在文中称:“这的确是一件大事,外交部都周末加班破例追加谴责。如果大家一切都好,生活如意,老婆孩子房子车子工作休息健康医疗一切都能保住,闲情雅致之下,民族情操之下,又不愿韬光养晦,当然可以追保钓鱼岛。但是如果你自己还有什么保不住的,先把自己的保住再说,不要操那么前卫的心。”
作为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排名第二的韩寒,他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的观点自然有一定的代表性。韩寒把“钓鱼岛”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国内。他表示,“也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在急民族所最急,这个民族,总有更急的。
那么,韩寒所谓“更急”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9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发表演讲称,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全面改革,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就在这个“攻坚阶段”,中国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党内外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一部分人收入过高,还有相当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中国政府要怎样采取包括财税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更加有力的措施来逐步改变这些现象,这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韩寒说,钓鱼岛的问题,我相信我们官方更看重的是自己对内是否稳固,底下石油倒不是那么有所谓,那些都是日本人要的,这也是他们在70年代重新对钓鱼岛起邪念的原因,而中国政府只要稳定,不要在外交和军事上有任何未知的风险,所以这导致了这个本来不复杂的问题一定将被拖延成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评论认为,此次撞船事件让中国陷入被动局面。对内,在自己的领土上自己的国民受到外国人的欺负还无法解决;对外,此事如不解决好,将对中国周边所有争议地区做出负面的示范效应。
日本:对“钓鱼岛”蓄谋已久
据相关专家分析,日方在钓鱼岛的驱赶行动变强硬,有两大因:一是在中方将南海纳入核心利益后,日方有意加快在东海宣示主权,进一步强化钓鱼岛地位争议性的国际认同;二是民主党上台后,日本外交系统受到政治任命的冲击,过往克制、理智的做法受到挑战,日方可以利用此事大作国内外的文章,执政者可以向选民显示强硬的形象。日本此举想创下“法理上拥有钓鱼台”的判例,在“中间线”问题上创造有利日方的舆论。
日本深知钓鱼岛的战略意义。因此,日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多得钓鱼岛的主权。从下面这份《钓鱼岛大事记》可以看到日本“野心”的清晰脉络。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列屿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
1951年9月8日,日本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因此,日本让钓鱼岛暂时躲避了被归还的命运。
1969年5月,日本将岛上原有的表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
1972年5月15日,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主权,由日本政府接收。钓鱼岛列屿正式随琉球交给日本。
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
1996年日本外相重新声称日本对钓鱼岛享有主权,并否认曾和中国达成任何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协定。
2003年1月1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已与声称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国民签订了正式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256万日元的价格租下了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三个岛屿。
2003年8月25日东京的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的9个成员25日上午再次登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对该右翼团体1978年在岛上建造的灯塔进行维修,并于25日下午离开钓鱼岛。
2008年6月10日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艇10日凌晨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一艘台湾渔船相撞,导致该渔船沉没,渔船上乘员全部获救。
聪明的日本运用“先占”和“长期连续的有效治理”两条国际法原则来渐渐确立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
[---分页标志符---]
美国: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这就是“渔翁得利”的典故。美国就是在中日钓鱼岛争议中得益的“渔翁”。
从前面的《钓鱼岛大事记》可以看到,美国的一直在插手钓鱼岛事件。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本来,钓鱼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一样简单,
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因此,日本让钓鱼岛暂时躲避了被归还的命运。
1969年5月,日本将岛上原有的表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
1971年6月17日,就在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前夕,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但随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1972年5月15日,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主权,由日本政府接收。钓鱼岛列屿正式随琉球交给日本。
有关专家分析,美国这种安排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不彻底激怒中国,又为美国保留了日后制约中日两国的手段。美国这个渔夫,拿小小的一尾鱼——钓鱼岛,钓了中日两国:既可以防止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又可以让美国处于随时介入的有利地位。
2009年7月15日,曾任美国海军部长的参议员吉姆·韦布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已经承认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本《产经新闻》还援引一名参加此次听证会的美国专家的话说,美国国务院虽然基于不介入一般领土争议的基本立场而避开明言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但美国把琉球交给日本时曾一并交接钓鱼岛,“情况特别”。
2009年2月26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罕见地公开表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将同美国协商,将钓鱼岛问题纳入美日安保条约框架内。美国政府27日回应说,美方对于钓鱼岛的最后主权归属不持立场。不过,美国官员称,钓鱼岛与琉球列岛一起在1972年“交给”日本之后,就一直处于日本政府的 “行政管辖”之下,根据1960年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款,该条约适用于“日本政府行政管辖的所有地区”。
中、日、美:“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
无疑,此次撞船事件令神经敏感而又脆弱的中日外交关系雪上加霜。对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表示,此次撞船事件实际上已经对中日关系形成了负面影响。
9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记者问时称,日方抓扣中国渔船影响中日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中方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
9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中方决定推迟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近日访日。姜瑜还就当前中日关系表示,这是日方挑起的严重事态,日方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甚至有消息还称,中国“海监51”船已于11日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喊话要求日方勘探船停止工作。
此次撞船事件,无法回避的两个背景:其一,美军在冲绳的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日本政府虽然已与美军达成协议,但冲绳地方政府并不同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中国威胁论”,就有利于美军在冲绳继续留驻。
其二,今年年底日本将制定新的防卫大纲,在这个时候,在钓鱼岛制造紧张对立,实际上有利于日本的鹰派势力在年末通过一份对中国具有强烈针对性的防卫大纲。这些态势必然会影响到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寄南认为,炒作钓鱼岛与近一时期日本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民不满情绪上升有关,在对外关系上搞点小紧张,无疑可转移视线,中日关系趋紧也同民主党内权力斗争加剧有关。
目前日本执政党民主党正面临党代表选举,刘江永教授认为,此次撞船事件将会被参加选举的政治家所利用。而且日本媒体也不会放弃炒作该事件,进一步制造“中国威胁论”,煽动日本民众针对中国的极端民族情绪。
北京军事评论家宋晓军认为,中国大陆渔船其实很少去钓鱼岛那一带,这一撞船事件是日本右翼炒作的结果。因为这一事件正好是日本民主党党首选举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日本海上保安厅故意如此冲撞,很明显是日本右翼势力渗透到海上保安厅。
而作为“渔翁得利”的第三者,美国一直就有联手日本对抗中国战略意图,甚至图谋驻军钓鱼岛。有评论认为,美国其实就是中日钓鱼岛争议的罪魁祸首。美国这个渔夫,拿小小的一尾鱼——钓鱼岛,钓了中日两国:既可以防止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又可以让美国处于随时介入的有利地位。
“剪不断,理还乱。”中、日、美三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相关链接: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该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钓鱼岛列岛位于福建正东,台湾岛东北,东经123°-124°34′,北纬25°40′-26°,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对钓鱼岛的控制可使日本的势力范围前出200海里。钓鱼岛海拔最高处约362米,利用现代电子手段可监控方圆400-600公里,远达福建和浙江内陆。钓鱼岛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据1982年估计大约在737亿-1574亿桶之间。
(文章转自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