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年前完成对东部市场的势力范围划分后,中国啤酒业第二轮整合潮正在席卷而来。
西线战事
中国啤酒业新一轮军备竞赛已经开始。自1998年至2002年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掀起第一轮收购整合高潮以来,今年以来的多起并购事件,似乎昭示着这个多年来只有零星收购案的行业再次进入大规模整合期。其争夺焦点是,在第一轮整合潮中尚未被大品牌明确“势力范围”的相对空白市场,如河南、山西、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人口众多,啤酒消费量正在扩大,地方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9月10日,青岛啤酒宣布收购山西太原嘉禾啤酒,将提升其产能至40万吨,并有望与杭州西湖啤酒达成收购45%股权的协议,同时青啤还正在与位于河南信阳的维雪啤酒展开谈判。今年6月,嘉士伯啤酒集团刚刚以23.85亿元的高价击败百威英博和华润雪花,成功收购了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啤酒企业——重庆啤酒12.25%的股权。华润雪花则在上半年敲定了对河南驻马店悦泉啤酒和郑州奥克啤酒的全资收购,总金额接近1亿。在凶猛收购的同时,各主要啤酒商也在大量新建产能:青啤在福州、石家庄、珠海和厦门的项目已开工,燕京啤酒在3月1日启动的12亿5年期可转债的融资方案,募资新建60万吨产能,投向昆明、山西晋中和广东等地。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啤酒行业一直都不乏戏剧性。1993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外资进入中国啤酒业进入第一个高峰,但由于在分销渠道等多方面水土不服,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纷纷败下阵来,有的亏损率甚至高达90%,本土企业赢得防御战。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啤酒大国,外资在这一阶段再次投入重金,鼓动起该行业进入收购整合高峰,实力较弱的地方品牌在这一时期几乎被瓜分殆尽。华润、青岛、燕京、百威英博这四大主要玩家由此开始主导全国市场。
并购加速和加大新建产能的趋势,预计将进一步促使该行业集中度提高。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宇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啤酒的大宗同质、运输半径短等特征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制胜战略只能是区域市场集聚。她举例说,青岛啤酒的净利润率还不到7%,但华润雪花在占绝对优势的四川省的净利润率却能达到14%。中国酿酒协会啤酒分会会长肖德润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此轮收购的难度将更大,其中原因之一是企业支付的收购成本将越来越高,在第一次整合高峰冲击后存活下来的地方品牌在数量上已大大减少,并具备一定的抗收购性,大品牌想要吃进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成为此轮并购潮的主战场。
在河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金星啤酒,更是各家虎视的对象。河南市场容量约为350万吨,金星在去年的销售量约250万吨。陈宇认为,金星多年来得以守住本地市场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低价,这与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契合。
即便暂时没有被吞并的危险,金星前景仍然堪忧。如果财力雄厚的巨头选择与之打消耗战,最终结果可能是金星被迫大幅度提高营销费用,利润因此降低,实力被削弱。在兼并整合的大潮流下,地方品牌或选择在鼎盛时期高价卖出,如西湖、重庆、维雪等二线优质品牌;或战斗到最后一刻,成王败寇。金星的选择更有可能是后者。
与烽烟四起的中原相比,各大啤酒厂商对广袤的西部市场在过去尚无力顾及,这给了嘉士伯机会。与其他品牌着力占领东部市场不同,嘉士伯从一开始就瞄准中西部市场,在今年6月完成收购重庆啤酒股份后,嘉士伯已经占据了中国西部啤酒市场份额50%以上。
这样的霸主地位足以引发其他啤酒巨头的觊觎。华润雪花已经在四川打下根基,青啤与燕京啤酒近年的发展规划也在倾向陕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对本刊透露,集团将在四川省资阳(百威英博在西南最大的生产基地)筹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酒厂,并通过这个基地向西藏、云南、贵州等省份辐射。陈宇认为,在最重要的区域市场占据优势、优良的供应链管理、对中国啤酒渠道与终端特点的了解以及对主、副品牌的清晰定位,将会是胜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