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是的,宠坏?不。在华美资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合情合理。

诚意至上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  阅读: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非常成功。尽管改革开放的实施并非没有问题,但其所取得的成果相当惊人,并具有历史意义,如今,中国人民有资格对这些成就感到自豪。
 
 
虽然大多数人都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是如何领导并推动了这些成就,但实际上,这其中也有外国人的贡献。在我看来,美国跨国企业一直都是支持中国改革的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朋友之一。因此中国媒体在回应最近几个月来外企对中国的某些法规和倾向所表示出的担心时,称美国企业“被宠坏了”,寻求“超国民待遇”,此举颇令人吃惊,甚至是失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邀请并鼓励美国企业在华斥巨资投资。美国企业帮助中国政府和企业实现了单凭自身较难做到的事情。本着友善和敢于冒险的资本主义精神,美国企业为中国带来了技术、经营管理制度、金融资本和专业知识。中国官员经常承诺,要稳步扩大中国国内市场的准入,并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确实,近几年来,美国和其他国际企业享受到一些激励措施,如税收激励、研发奖励、低于市场的土地价格以及为吸引投资和抵消在华投资相关高风险因素和其他成本而推出的另外一些优惠政策等。
 
 
不过,这些激励措施正逐渐被取消,而且除了某些例外情况,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做出新投资时所享受的激励措施相差无几。即便如此,多数美国企业仍然愿意继续投资中国,因为风险等级已经降低,回报也相当丰厚。
 
 
然而,如果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延续目前的趋势—包括自主创新、反垄断法和相关的国家安全审查、认证和专利法等,则意味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倒退。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日益影响外企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企业并不是要寻求中国媒体所声称的那种“超国民待遇”。随着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国内消费导向型经济,中国经济的增势将会非常强劲。美国企业希望得到非歧视、一致和透明的对待。这将使美国企业能全面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32年里,中国领导人一直承诺为投资者提供这样的投资环境。投资者希望中国恪守承诺,并让跨国公司能拥有公平和非歧视的机会来赢得投资回报。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率先在中国投入了巨额的人力、技术和金融资本—当时,中国远非今天的经济奇迹。1990年春,美国企业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在中国成功延长最惠国待遇的斗争中奔走支援。1990以后,美国商界依然每年前往华盛顿,在最惠国待遇、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有争议的主题上始终支援中国。美国的企业团体投入数百万美元,以最好的经验、工具、流程和系统,对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进行了培训。
 
 
美国跨国企业还斥资上亿美元建立了先进的中国研发中心,雇佣和培训了数千名大有前途和富有雄心的年轻毕业生,不仅在科研领域,还在管理和领导方面培养他们。而且,美国企业团体在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率先做出响应,为救灾和重建工作慷慨捐赠,最终捐献的商品和服务超过了1亿美元。
 
 
这不是“被宠坏了的人”所能做的,这是着眼长期关系的朋友和合作伙伴的诚意。
 
 
正如中国美国商会的“三个一万亿”愿景所提出的那样,我们支持中美两国开放投资和贸易市场。我们极力支持逐步的货币改革、中国在美国所做的金融和非金融投资(包括鞍钢投资),以及推动美国的出口管制法规改革,为向中国出口更多高科技产品打开方便之门等。
 
 
同时,我们反对非法占有他人的技术、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我们反对大型高利润企业使用商业软件而不支付使用费;我们反对两国违背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的市场紧缩法规;我们反对美国在临近2010年中期选举和2012年换届选举,以及中国为2012年领导层变化做准备之际,将贸易和投资关系政治化。
 
 
这些都不是“被宠坏了的人”所主张的立场,而是支持中国长期增长、繁荣和和平的友好朋友、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所坚持的立场。
 
(作者为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