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节能减排“大运动”。如何让企业能够在节能减排中获得利益,将是推动将节能减排可持续性的真正动力。
节能风暴
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节能减排“大运动”。
由于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企业众多,河北成为了此次运动的“重灾区”:河北安平县政府为确保完成节能目标,对全县98条线路进行限电,居民用电也不例外;在唐山市, 30家钢铁企业以及22家焦化企业,被要求年底前每个月的粗钢总产量要控制在356万吨以内,比今年前7个月减少近半;而在河北武安市,18家钢厂以及一些焦化、铁矿采选企业也突然接到政府要求拉闸限电停产的通知,时间暂定为20天到1个月……
不仅是河北,进入9月以后,广东、浙江、江苏、山西、广西等全国多个省市的节能减排风暴正酝酿成型: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曾低调公布了一份名单,要求在9月30日前关闭名单上的2087家钢铁厂、水泥厂和其他能源密集型工厂。大规模的削减产能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河北地区钢坯价格在几天之内就上涨了300元/吨,而这一涨价趋势正在钢铁行业的其他产业链上继续蔓延;而早在今年5月,就曾传出广东因关闭一家钢铁厂导致5000人失业的消息……
导致各个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痛下杀手”的,是来自国务院更为严厉的节能命令:“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在“年关”之前仅仅剩下3个月时间。而据此前本刊的调查,中国在今年下半年还有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要完成,这意味着,这6个月要完成全国一千多家高耗能企业用4年时间完成的任务(详见www.gemag.com.cn《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有“中国式”的解决方案:以河北为例,就规定“未完成目标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责令引咎辞职,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就地免职,民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治。”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坚决完成任务,向国务院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的“运动式”口号会不断出现在各地方官员的报告和讲话中了。
然而,当拉闸限电、减产停产、惩罚性罚款成为向节能减排最后“冲刺”手段后,“强行针”带来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3.5%,工业增加值则回升0.5%个百分点。这显示中国经济处于一个微妙的“甜蜜点”上—温和通胀与温和复苏结合。不过这也意味着节能铁腕政策或可能让这一局面产生失衡。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样更长期的减排承诺面前,如何避免因噎废食成为“十二五”面临的新课题。
在节能减排的主体仍是企业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商业和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节能减排,或者说,如何让企业能够在节能减排中获得利益,攫取到真金白银,将是推动将节能减排可持续性的真正动力。
商业化势在必行。尽管在中国的节能市场中已出现了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型商业模式的政策行为,但因为该模式前期投资大、资本回收难等问题仍面临诸多市场挑战。而那些在本次节能风暴中遭受关停限产噩运的高耗能企业,也正好上了一堂生动的“节能课”—这在无形中为那些致力于提供工业节能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提供了最佳的反面案例。
对于聪明者来说,大麻烦正意味着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