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自2010年4月铁矿石长协价格体系彻底崩盘之后,中国与铁矿石供应商终于又坐到了一起

中钢协提议铁矿石定价捆绑钢价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李晨蕾  |  阅读:

2010年9月28日,第十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在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中钢协、国内钢企代表、海外铁矿石提供商以及国际、国内贸易商、海运服务提供商等如聚会一般奔赴于此。
 
历年来,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均被视作铁矿石谈判的预热会,供求双方以及中间服务提供者借此机会表达利益趋向,以为正式谈判做铺垫。但2010年年初执行多年的年度长协价格退出历史舞台,此次研讨会似乎已失去其原有意义。然而,本刊记者于会议开始时见到的酒店大堂,反而显得异常拥挤。“这几年,我们都没有在这种会上来这么多人了。”力拓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三大矿山来参会的人数之多、级别之高为近几年之最。
 
28日上午,中钢协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对于定价体系改革的初步意见: 铁矿石定价应与钢铁价格挂钩。这一说法最直接的理由是,铁矿石价格在钢铁的原材料成本中占到1/3。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当日上午的发言中指出:“铁矿石指数季度定价模式是对中国钢厂的歧视性做法。”
 
在其看来,由于该定价机制未经与广大铁矿石用户系统地沟通,便在短期内强制推行,此举增加了供需双方生产计划、经营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困难,带给钢企及其下游行业诸多不可预测的影响,打破了铁矿石提供商、钢企、钢铁用户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平衡。单尚华认为,这种脱离实际的定价模式已使全球铁矿石贸易秩序陷入混乱。
 
与会的三大矿山均表示会“支持中国钢铁产业良性发展以及节能减排事业良性推进”,并称也在寻找更灵活、更透明的定价体系。然而双方共同期待的“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却有不同的利益趋向。
 
在中国市场份额已有下降的淡水河谷在此次会上表现颇为突出。其执行董事Jose Carlos Martins认为,季度定价使得铁矿石销售过程中利益分配更单纯,而非将更多利益出让给如贸易商等的第三方。与会的一位贸易商对《环球企业家》印证了这一说法,但他指责说:季度定价已将利润空间挤压至最小,并且其可取得的贸易价格已落后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在Jose Carlos Martins看来,中国市场对于现有价格体系的质疑,“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双方都能接受”,他同时表示正在研究如何让短期期货价格更接近于现货价格。
 
市场就是未来
 
2009年的力拓间谍案之后,三大矿山与中方的沟通壁垒渐高,关系也愈发疏远,甚至在第四季度报价时,已经达到让中国钢企极其被动的“甲方报价、乙方接受”的地步。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积极的海外铁矿石矿权找寻、国内矿石产量的缓步增加,以及三大之外的铁矿石供应商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都在啃噬三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这显然让三大巨头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从本次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三大矿山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差异颇大。力拓公司负责销售和市场的常务董事Warwick Smith表示,董事会已批复在铁矿石主产地皮尔巴拉地区的2.3亿美元新增投资计划,进而在2012年第一季度将产能翻倍至2.3亿吨。而由于运输距离和成本成为竞争劣势,淡水河谷不仅宣布其产能将在2014年扩张到4.5亿吨,还提及其产品的高质量可推动中国的节能减排。此外,淡水河谷表示为降低运费,其将以最低至29美元每吨的生产成本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到岸成本。2008年8月与熔盛重工签订的“大船计划”也再次被淡水河谷提及,以稳定潜在客户对于运输安全的信心。
 
与两者不同,前期刚刚表达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铁矿石需求存在消极判断的必和必拓则并未传达其有产能扩张之消息。
 
除三大铁矿石巨头,及刚刚投产两年的FMG之外,其他来自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的铁矿石提供商及铁矿拥有者亦异常活跃。在新进入者看来,即使需求增长减缓的判断为真,中国这个到达顶峰的铁矿石市场仍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大蛋糕。“我们得想办法吃到更多”,一位来自印度的矿石贸易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