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战略投资者到底给国企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恐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账单]稳赚的战略投资者
在数年前,当中国的大型国企开始改制时,战略投资者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必备功课。随后在电信、食品乃至家电行业,寻求来自海外的战略投资也都成为风潮。时至今日,战略投资者到底给国企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恐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一些曾经看好中国市场未来前景的投资者,也因为各种原因开始抛售股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从中获利匪浅。
中国移动-沃达丰
2000年,沃达丰用约195亿港元,购入中国移动2.5%的权益,每股作价48港元。两年后,沃达丰以58.5亿港元增持,每股作价24.72港元,致其股份增持至3.27%。今年9月初,沃达丰宣布沽清手中的中移动股份,至少会得到43亿英镑(约483亿港元)的现金收益。
中国联通-SK电讯株式会社、Telefonica SA
2006年,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把手中持有的10亿美元债券全部转换为6.61%的中国联通股份,成为中国联通第二大股东。实际上,SK在2004年就曾和联通合资,成立总投资为4800万人民币的合资公司联通时科。2009年9月,联通以每股11.105港币的价格回购SK所持联通所有股份,共8.997亿股股票。
2009年9月,西班牙电信巨头Telefonica SA表示增持中国联通股份至8.1%,截止到2010年9月7日,联通总市值为1091.62亿人民币,Telefonica SA的收益大概为88.42亿元。
长虹-微软
2007年,微软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四川长虹非公开发行的1500万股股份,总额达到9405万人民币,合每股6.27元,但微软所占股份尚不足1%。而且双方在数字家庭方面展开合作,成立Media Galaxy合作项目。截止到2010年9月7日,长虹总市值为118.73亿,微软所获收益大约为1.1亿元。
中石化-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壳牌
2000年10月18日,中石化在全球上市,同时也引入了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作为战略投资者。这三家石油大亨总共斥资18.3亿美元,以每股1.59港元的价格购买了中石化H股41%的股份。其中壳牌持股量占中石化总股本的2.27%。但2009年3月18日,壳牌集团突然抛售了约19亿股中国石化(0386.HK)股票,结束了自己中国石化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并因此获得58亿港元。
建设银行-美国银行 工商银行-安联集团、运通公司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
在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30亿美元成为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2009年美国银行分两次减持了建设银行H股股票,合计减持191.32亿股H股,套现资金高达787.8亿港元。而工商银行的海外投资人德国安联集团因部分股权解禁,也在2009年减持了32.16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票,套现124.14亿港元。同年,美国运通公司减持了6.38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票,套现24.63亿港元。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都大规模抛售了持有的中国银行股份,合计获利约82.6亿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