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硬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中国强大的山寨文化,全世界都为之瞠目结舌
山寨文化:中国创新的源泉
对于我们这些1965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以下这个事实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日本车也曾被美国人视作洪水猛兽,就像他们现在喜欢给中国制造的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一样:这代表着质次价廉,还有潜在的危险性,充其量也只是些蹩脚的仿制品。
随后,达特桑/尼桑 Z-系列汽车扭转了整个汽车业的局面。待到240z系列横空出世,它的表现与保时捷911T相比都毫不逊色,价格却只有它的一半。今天,日本美国汽车业格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一年,《道路与轨道杂志》甚至宣称:“日本汽车产业已不再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技术。事实上,未来美国本土汽车业将面临严峻挑战,稍有不慎便会被日本迎头赶上。”
时光飞逝40年,美国汽车业已成昨日黄花,日本则在蒸蒸日上。而另外一个你也许还未想明白的事实是:在消费类电子产业,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这个阶段可能只需要几十年,或是更快。
恭维之外的思考
尽管美国民众经常大放厥词,诸如抨击中国制造的产品为“廉价仿冒品”此类。可是我们购买的许多商品,小到沃尔玛的低端货品,大到奢华昂贵的iPhone,全是中国制造。而且大部分都是现有产品的翻版(你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仿冒品)。这就是美国成功的特征,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9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CEO及精神领袖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引用过一句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他还承认,对偷窃他人伟大想法的举动,苹果公司向来没有羞愧之情。当然,时至今日,随着苹果的日益成功,他们也开始不依不饶,对侵犯苹果专利的做法提起诉讼。事实上,没人能否认,苹果创新革命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仿制,再加以持续不断的改进。
最近,《福布斯》杂志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业教授Oded Shenkar做了一个访谈,Shenkar教授还是畅销书籍《模仿者:聪明的公司如何运用仿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Copycats: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Imitation To Gain a Strategic Edge)》的作者。他宣称,美国对创新的过分重视使得我们丧失了模仿的技巧,中国却在这方面大下苦功。Shenkar教授还谈到,要取得成功,两方面都需要:也就是,成为一名imovator(创新+模仿者)。 (请告诉我们,imovating是一个明显的商业概念,并不需要想些别的花哨词汇来界定。)
中国人的创新
如果你最近都没有去过中国,那你可能会对中国的山寨手机产业不甚了解。乍看之下,这些手机都是苹果,诺基亚,和其它知名品牌的仿制品。要是你再多花一点儿时间在 micgadget.com这个网站(M.I.C.为“中国制造”的缩写)或其他山寨网站上,你将会看到那些令你眼花缭乱的创新性产品,从会跳舞的手机到投影手机,无所不能,还有诸多贴心小工具,惊叹之余你会恨自己不是身处中国。
比如,这些手机都有一个轻薄便携式(可折叠成三角形状)的iPhone扬声器。滑出式手机屏幕的创新花样也层出不穷(最后一个来自台湾),其中还包括一种类似弹簧小折刀的创意。我不得不承认,这些手机的功能规格都远超我的京瓷手机。不过,有一点还是需要提醒的,从地下手机市场购买的山寨手机,你一定要小心电池爆炸或是高剂量辐射的危险性。
有一种方法能将苹果的iPhone和它的许多仿制品区分开来,哦,我指的当然不是那些在“iPhone“拼写上玩的搞笑花样,而是,仿制品拥有高度本地化的应用程序和功能。这可是苹果,这家“封闭源代码开发”全球技术公司错过的一个好机会,却由山寨行业发挥到极致,大放异彩。
众所周知的例子还有“苹果皮(Apple Peel)”这个产品,其硬件模块由中国深圳一位22岁的年轻工程师研制。套上这个苹果皮,价格相对便宜的iPod Touch便可转换成iPhone,并具备iPhone所有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强大的山寨产品,价格仅为57美元。
这些中国的创新模仿者(imovators)们紧紧跟随技术更新的步伐,反应灵敏而迅速。苹果皮(Apple Peel)早已催生了一个翻版产品,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比原版还要优异。
这个国家的聪明才智并不局限在手机产业。如果有什么人可以在电子图书市场大掀波澜,毋庸置疑那会是中国人。
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议
讨论到这里,开源爱好者可能都忍不住要搭乘飞机,奔赴中国了。而粉丝们也许正在疯狂地拨打苹果公司知识产权律师的电话(旁白:不用担心,他们正在处理这件事情)。请稍安勿躁,中国其实是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众多全球性公司(他们在中国有着诸多知识产权利益纷争)也都在无休止地游说中国政府,知识产权领域需要更多的诉讼和更严格的监管。
“问题”可能在于,中国企业家似乎更喜欢把法律视为建议,中国官员们则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的概念情有独钟。虽然山寨手机生产商的运营的确与该国法律相抵触,政府却有着其他考量。很多山寨开发商已经开始在中国国内外生产一些合法并独具创新的手机产品。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产品能提供本地化内容,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想法,产品规格花样齐全,并佐以合适的价位。显然,它们能提供的东西,苹果却给不了。此外,很多设计甚至都引起了苹果公司开发团队的注意。
开源解决方案
暂且不提商标和产品标志的复制,让我们就山寨产品的实际技术含量,创新性和设计理念来考量一下吧。对于开源产品,中国可谓是一个真正自由和繁荣的市场。虽然山寨手机的安全监管和监督还是非常必要,可就整体而言,无论是山寨开发商,还是所有中国人,都在该行业的开放混搭风潮中受益匪浅。
这有点儿像美国时装行业,充斥着惊世绝俗的概念,设计师们也能从中获取自己的回报。从消费者的角度,甭管你有多少钱,品位如何,总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心仪的服饰。虽然因为模仿者的存在,这两行业中,最高端的设计师可能会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但说实话,模仿者们的活儿干得不赖。(坦白讲,他们已经竭尽所能地在模仿了。)
如果美国还想在全球消费类电子行业保持其竞争力的话,那么,现在正是时候去放松一些法律对知识产权监控的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