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铁矿石巨头正在努力降低对于对方的依赖。
亡羊补牢
阔别半年之后,“中国需求”终于再次与全球铁矿石供应方遭遇。2010年9月28日,第10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在大连召开。自2005年中国加入铁矿石供应谈判以来,这个研讨一直被看作第二年谈判的风向标。研讨会开幕当天,会议大厅中人满为患,一位力拓公司参会人士感叹,“这几年,我们都没有在这种会上来这么多人了。”去年此时铁矿石价格下行趋势隐现,三大矿山对谈判已经另有所图。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中止后,谈判已经“不可能再恢复”,但在明年4月新财年到来之前,双方都需要就新的定价机制进行一次互相试探。
三大巨头确实不虚此行。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发言中表示,“缩短周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指数选择不合理”。这被与会人士解读为中方首次认可季度定价。2009年,当铁矿石现货价格低于长协价格时,中国钢企撕毁长协合同、至现货市场采购。三大矿山只能另想办法,今年4月新财年开始时,在必和必拓的推动下,维系数年的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画上休止符,取而代之的是以普氏指数为基础的季度定价模式。
但淡水河谷希望进一步将定价机制向现货过渡。淡水河谷董事Jose Carlos Martins认为,中国市场对于现有价格体系的质疑,“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双方都能接受”。同时,他提议将铁矿石交易与金融市场挂钩,“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短期期货价格更接近于现货价格”。
这可能正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铁矿石是目前唯一未与金融市场挂钩的大宗商品”,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芸对《环球企业家》说,“与中国相比,三大矿山更善于参与和利用资本市场。”
前景模糊
淡水河谷的新思路其实是对2010年三大巨头成功推动铁矿石定价改革的又一试探性迈进。今年头9个月,季度定价模式令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一路飞涨,其中第二季度上涨90%,第三季度在此基础上再次上涨20%。9月初,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陆续发布2010年半年报,利润涨幅均超过100%。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铁矿石进口均价由90美元/吨上涨至140美元/吨,如果按照需求进口量为5000万吨测算,中国钢企每月向国际铁矿石生产商提供25亿美元(约合170亿人民币)的利润。据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提供数据,2010年6月中国大中型钢企利润总和仅为62.5亿人民币。这让中国钢铁行业像是在做无法转嫁原料成本的来料加工业务,只能赚取低廉的制造利润。因此,过去一年中来自中方的抱怨声从未停息。
相对于淡水河谷所提出的“现货价格”,中钢协方面也有自己对于定价体系改革的初步想法:铁矿石定价应与钢铁价格挂钩。单尚华没有进一步解读如何具体实施“挂钩钢价”的定价机制,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应该将之更多的看成一种态度。
但实际上,中国仍然拥有对抗所谓“现货价格”新机制的砝码。过去一年,中国钢企海外矿权找寻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此前被称为“海外寻矿”范本的武钢已经初有斩获,今年夏天,从巴西抵港的16.2万吨铁精矿在中国宁波北仑装卸倒运,这是武钢实施海外资源战略以来运回国的第一船矿石。不久前武钢甚至宣布计划在未来的三至五年间实现铁矿石自给自足。而铁矿石自给率已经达到60%的鞍钢,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成立合资公司,建立起自己的海外铁矿石通道,目前海外控制资源量已达到12亿吨,鞍钢正按照矿山自身发展规律,加大投入以提高选矿水平。
与此同时,国产铁矿石产量在上半年增幅达28.7%,也部分缓解了对进口矿的依赖。而且,在“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汪建华看来,中国神话不可能永远维系。跃居全球第一大粗钢生产国之后,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钢铁业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当前中国每年5至6亿吨的产能很难继续维持, “需求量会逐步下降,同时废钢量会上升”,汪建华说,“这会直接导致铁矿石价格回落”。
来自西非、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的中小型铁矿石生产商在中国表现更为活跃。“谁知道三五年之后铁矿石会不会是白菜价呢?”一家西澳大利亚的小型铁矿石生产商代表对价格的判断远不如巨头们乐观,他目前在中国的工作是劝说中国钢铁厂商为其预计在2012年达产的项目进行投资,“成为我们的股东,就可以得到稳定、廉价的铁矿石供给。”
生意并不难做,中国及国际的贸易商也都愿意为他牵线搭桥。季度价格越来越接近现货,贸易商和三大矿山做生意的利润空间已被挤压至最低,“现在别说跟三大不容易谈拢,就算他们来找我们,也不一定接单。”一位国内贸易商对《环球企业家》说,“没有赚头。”
“白菜价”近期还看不到,但是疯涨9个月后下行趋势终于出现。不久前中国钢企分别收到了三家巨头的第四季度报价单,数字较上个季度均有10%至13%降幅。感受到此间变化的三大巨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压力之下,淡水河谷和力拓都已经许诺未来几年内供给能力的增长,以稳定客户关系。了解“中国期待特惠价格”的淡水河谷还表示,由于地质结构和矿产品位等利好,自己首先具有“最低低至29美元”的成本优势,其次,还将通过“向中国借钱,为中国造船”的“中国大船”计划等方式弥补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方面的缺陷。这种方式之前已经得到中方的支持,不久前中国银行再次向“淡水河大船”的承建商熔盛重工授信500亿人民币。中铝持有力拓9%股权,拥有这个背景的力拓近期正在尝试修复与中国的关系,通过蒙古托尔高伊铜金矿项目和西非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等利益捆绑的方式,与中国企业达成良好、难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在中国的最大市场份额。
必和必拓今年的低调不同寻常。实际上,前不久必和必拓还曾发出警告:全球钢铁过剩或冲击铁矿石需求。“这是提醒力拓和淡水河谷减缓铁矿石产量。”一位接近必和必拓的人士指出,垄断巨头们不可能私下合谋价格,诸如此类利用媒体声音、投行分析传递下一步举动的方式也十分有效。
今年下半年力拓和淡水河谷的产量增加都在20%以上,而必和必拓的产量几乎没有增加。必和必拓对于中国甚至是铁矿石的依赖度正在降低,这家传统矿业巨头的视线早已超越铁矿石,实施其在钾矿(详于Gemag.com.cn查阅《钾肥硝烟》)和海上石油的新布局。“有理由相信必和必拓对‘中国需求’的判断更加清醒、现实”,汪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