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在操作意识上精益求精,只会偏离真正的大片路线。中国电影的下一步该如何行进?
给中国大片一些善良的建议
一味在操作意识上精益求精,只会偏离真正的大片路线。中国电影的下一步该如何行进?
经由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们数年的努力,我们得承认:一,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是巨大的;二,他们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法。
如果以前中国电影的销售主要靠单位承包,那么到《无极》为止,制片商已经像好莱坞的同行们一样:把电影的上映打造为一个“事件”,让观众成为整个事件的一部分。
操作意识的改善带来的最积极效果是:从2002年起,连续几年,中国有了本土制作的票房过亿的电影,电影业也由此走到了转折点上。
一个可怕的征兆是:陈凯歌耗资3.5亿元制作、宣传的《无极》,在中国的累计票房不足2亿。如果一定要质疑票房准确性,依照行业对半抽成的算法,那么片商最多能挣回1亿元。而且,看过《十面埋伏》、《无极》的泰半观众对作品不乏恶评,未来让他们进入影院的成本在不停地提高。
因此,一味在操作意识上精益求精,只会偏离真正的大片路线。中国电影的下一步,该如何在目前基础上实现转型?我们提供的求解如下:
•正确的人,正确的位置
电影史上,除了极少天才型导演,多数人仍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类型。在中国,以艺术片立身的张艺谋和陈凯歌,在被迫转型的过程中透支了个人与电影的声誉。事实上,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制作与发行属于两套路数,在导演的选择方面也是各从其类,没有通才的道理。
眼下,考验制片商的时候到了:寻找真正善于拍摄商业片的导演,并给予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方面,好莱坞最富盛名的制片布鲁克海默是个好榜样,他制作的一些票房大捷的作品如《加勒比海盗》、《亚瑟王》,依靠的并非导演的名气,而是制作的精当。
•人才机制的创新
中国电影在造势方面的大手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导演知名度的挑剔。即使是冯小刚,也因其并非科班出身,在崭露头角前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中国电影急需一套安全有效的人才机制——
无论法国、香港还是台湾,电影业真正勃兴之前,往往会有三段式、四段式的合拍片出现,甚至今天美国的电视产业,如斯皮尔伯格制作的《劫持》,十集内容分别由十个导演拍摄。这种分担风险的方式可以培养一批新锐导演,真正给电影业注入活力。
•值得期待的官方力量
是否该处处依赖所谓的电影市场化呢?前提是,不应把市场化视为孤立的概念。
2005年,中国大概拍摄了280部电影,但能够进入院线者不过20部,电影产业可能是中国所有行业中“作品失业率”最高的。除了在每年贺岁档期,多数时候本土电影被严重埋没。
以成熟的院线推动电影的市场化,这个方面,中国官方应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确保本土电影较高的播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