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摩天大楼从追求成本效益的机器变成付费斗秀场

地球上最高的建筑

来源:2006年02月 总第119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张晶  |  阅读:

                                         别让摩天大楼从追求成本效益的机器变成付费斗秀场  

其实世界最高楼的说法真的非常鼓舞人:它是这个星球上,人类所能制造的高度的极限。那么顺理成章,我们迎来了“9•11”之后高层建筑的新热潮。
  
诸多参与者中,最为煞费苦心的当数韩国政府,它为此陷入了一场历时4年的诉讼。2005年年末,胜诉的韩国政府终于得以把1兆8680亿韩元洒向全罗北道海域,一座高达510米的世界“最高”楼将在此填海建成。
  
全罗北道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地,政府希望这座能够远眺上海的高楼吸引500万人的客流量,把观光圣地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
  
尽管持异见的当地居民和环保团体已经败诉,但韩国政府还得面对更为强劲的对手。洛杉矶房地产商弗达姆公司拟在摩天大楼故乡芝加哥的密西根湖畔建造一栋高610米的全美第一大楼,而阿联酋政府计划中的迪拜高楼则高达700米。
  
高其实没有什么好。摩天大楼将大量人群集中在一块狭小的区域内,给城市带来严重的交通压力不说,火灾、地震、飓风一到,摩天大楼瞬间变成危楼。
  
“这些都可以解决,我们把它做安全了它就是安全的,从来也没有开发商会要求在安全方面省钱。”曾参与过多幢超高楼设计的建筑师杨海奇说。那么,超高楼的成本链条究竟怎样构成?
  
从原材料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为了更好地防震可以选用全钢结构。全钢结构使建筑更有韧性,但钢的熔点比混凝土低,不利于防火。
  
这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首先得把“系统工程”的理念运用到建筑的外围环境。单是保证消防车迅速无阻碍地到达事发地点就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搭云梯的位置事先必须设计,道路的宽度、半径必须便于消防车行驶,绿化带乔木和灌木也要作详细的规划区分。
  
另外,建筑物内部要设置一个或多个避难层。作为大面积防火区域,这里备有水和泵,可以保证长时间安全直至救援到来;楼梯间墙角的出风口保证烟雾迅速排出,厚重的闭门器将阻碍火势乱窜……
  
就算这些努力值得认可,但种种措施不过是为了达成如下目标:让摩天大楼尽量和普通建筑一样安全。
  
而关键的一点在于,以摩天大楼尤其是世界第N高楼密集的人流和知名度而言,无论多么严密的安防,一旦“9•11”悲剧重演,大量的人会死于非命。
  
而且,别忘了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一个组织的健康可以通过其建筑物来衡量。罗马鼎盛时诞生了圣彼得大教堂,但它的落成正是罗马衰败的开始,同样的例子还有法国君主制鼎盛后期建成的凡尔赛宫。
另一份清单更加令人不安:1930年的纽约、1974年的芝加哥、1997年的吉隆坡……摩天大楼指数一再变现:摩天大楼落成,市场衰退。
  
“世界第一高楼”之类的说法的确有助于开发商们在短时间之内积聚品牌优势,彰显里程碑式的资金实力,也足以使这个城市乃至国家声名远扬。不过,天堂与地狱往往一步之遥,里程碑和墓碑只差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