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泥土、积木和过家家——一场玩具业的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童年的消逝
告别泥土、积木和过家家——一场玩具业的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曾几何时,成年人的日用品变成了儿童玩具的雏形。记得那种儿童手表么?逼真,小巧,时针和分针固定在不变的位置,没有秒针。
这类玩具可骗不了现在的孩子们了。在童心未泯的年代,电视、电脑、手机、甚至iPod早早点亮了他们智力初期的黑夜。和父辈相比,如今的孩子对待科技的态度更为老道,与此同时,科技含量被视为儿童玩具的基本要素。
去年年底,麻省理工学院煤体实验室和乐高公司的合资公司PICO推出可程式化积木Crickets。这种配有CPU的积木拼装成的机器人,在自编程序的控制下,能像真机器人一样行动。
Crickets帮助传统玩具商乐高完成了从工业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型。而对玩具制造业来说,一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在美国专业杂志ToyWishes的2005年度12种热门玩具中,只有3种不沾芯片的边,同时,传统玩具的销量从2002年开始下降,到2004年共下降8%,而2005年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5%。在高科技玩具市场基础薄弱的中国,2006年由香港银辉玩具公司设计的爱赛比机器狗二代在2个月内突破了6000只的销量。
通过眼睛、声音、神态来表现不同情绪的爱赛比和乐高积木一样,代表了玩具发展的方向:更注重沟通功能和互动性,更趋近成人社会的真实——听起来,新一代的玩具就是给儿童定制的电子消费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玩具业会变成消费电子业的分支呢?
更多的孩子成了玩高科技产品的高手,这的确给传统玩具制造商带来灭顶之灾。
出于反攻的需要,玩具业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性质。不能说它会转向消费电子业,但至少,玩具业、消费电子业甚至家庭娱乐业之间的界限将在这一趋势下日渐模糊:美国2005年生产的玩具中,75%的产品内置了微芯片;而高科技玩具超过200美元的平均售价,也使得家长们在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其与 iPod、而不是传统玩具相比较。
对于转型后的玩具业来说,目前的一个好消息是,竞争会导致微芯片价格的下调,高科技玩具的成本有望得到控制。
而且,新一代玩具业的全球化运动尚未开始。作为玩具制造主力的中国的现状是:代工的高科技玩具产品以出口为主,跨国玩具商在中国缺少营销网络,价定较高,难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二则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生产的同类玩具凤毛麟角。
有数据显示,中国玩具年消费额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有望超过1000亿元,这无疑会刺激玩具产业的发展。不过,在技术革命彻底改变玩具业之前,不妨给传统玩具多一点空间。玩具越来越趋近成人社会的真实,其后果不是正符合美国当代批评家尼尔•波兹曼1980年代的预言:电子革命使儿童和成人共享信息的使用权,两者在趣味和风格上的融合必然会模糊相互的区别,童年面临着消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