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产业崛起、及其与科技业相互拉动的最好的启蒙读物
VC英雄的日常生活
风险投资产业崛起、及其与科技业相互拉动的最好的启蒙读物
之所以向读者推介这本5年前的英文旧著,除了本身的价值,还因为从上一波中国网络狂热至今,它始终未被引介进来。
确切说,中国大陆目前对风险投资行业的资讯普及极为有限,这和该行业的地位一点不相称。风险投资产业的崛起,及其与科技业的相互拉动,算得上近代商业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本刊要努力补上这一环的话,Done Deals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Done Deals由哈佛商学院出版,曾为《华尔街日报》撰文的印度裔作者Udayan Gupta在此收录了35名风投先驱的口述实录,几乎可以当作VC业入门读物。
在Gupta的“诱导”下,他们成了各具风格的讲故事者,以充满细节的个人式描述回顾了VC业发展史上惊心动魄的时刻——
1958年,美国中小企业投资法案的通过开启了风险投资业的制度化历程,十年之后,就职于华尔街的亚瑟·洛克飞到西海岸,对从仙童半导体公司出走创业的7人进行投资。这家名为英特尔的公司,正是硅谷命名的基础。1971年,另一个从仙童出走的高层唐·瓦伦坦,加盟一家名为红杉资本的尚不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并陆续投资了苹果、甲骨文、思科。1974年,名叫约翰·杜尔的哈佛商学院学生前去英特尔实习,1980年他转行后,未来的20年内,他先后投资了升阳、康柏、美国在线、网景和Google……
当然,如果你对VC与新技术史话不感兴趣的话,那么不妨从他们的个人成功中窥探那些令刻板的金融业疯狂起来的灵感。
这个意义上,最值得细读的是亚瑟·洛克和唐·瓦伦坦的自述。多年来,风投行业内外一直就瓦伦坦的那句“赌赛手不如赌赛道”进行讨论,读过洛克和瓦伦坦的经历,就会清楚,这其实是无可辩论的。洛克在华尔街就职多年,是绝对的技术外行,因为笃信技术产业的未来,他便努力去发掘行业内最才华突出者——比如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和苹果的乔布斯。而瓦伦坦的技术背景,让他更依赖于对行业变化的判断。如果说这两个人的成功有何共通之处,那只是他们都根据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方法上的最优选择。
事实上,读过这本书后,你会有这样一种观感:成功的方法并不太多,关键是你把这些方法执行到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