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公司治理,将提高你公司的胜算

2004商业新思维:强力董事会

来源:2004年2月 总第95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毕雄  |  阅读:

在经历了三年的衰退后,全球经济正在抬头。尽管不确定性和丑闻依然存在,但股市已经回归上升曲线,公司的财报又开始超过预期,对于未来,我们可以保持谨慎的乐观。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从公司治理到商业信用,我们要为过去的草率轻狂还债; 作为追赶者的中国企业,只有打破既定规则,才可能跻身全球俱乐部;传统的一体化价值链已经被无情的解构,市场关系正在取代所有权关系,竞争的优势将在于每一个环节各自拥有优势,比如我们擅长的制造;客户成为强者,而媒介的力量被分化,网络+口碑胜过密集广告;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却恰恰是中国最弱的一环。2004,商界需要新思维。

良好的公司治理,将提高你公司的胜算

对于那些要走向香港或海外资本市场的国内企业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不合理的董事会构成进行改造是一件头等大事。因为这关系着你是否能够拿到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
  
200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一批企业走向香港或美国资本市场,又一次将中国概念股引向高潮。2004年,排在上市日程上的大型企业有平安保险、国航以及四大国有银行等。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造,正是这些企业里目前正热火朝天的事情。
  
今年1月6日,国家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补充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这两家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地位确定下来。银监会一位官员说,两行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快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这对公司股权卖一个好价钱很有帮助。”
  
作为公众企业的上市公司往往是公司治理方面的典范,一些民营企业上市时它们的老板就喜欢宣称上市目的是借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沪深两地证券市场上的1000余家上市公司中,却有相当公司因为公司治理方面的种种问题遭到诟病,诟病的焦点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往往被控股母公司操纵,上市公司成为控股母公司的“提款机”。
  
不过,随着数量众多的中国公司走向海外资本市场步伐的加快,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之以现代企业的规则运行,已经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曾凭借《公司治理》一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认为,随着外资和跨国企业的进入,国内企业如要获得投资者认可,就需要在保证经营业务健康发展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
  
另外,去年3月成立的国资委也对各大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引导国有资产的分布朝更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方向变动外,国资委还将促进众多国有企业实现商业效益最大化目标。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张春霖认为,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现代公司制度,首先要求国家这个所有者的行为名副其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所有者或股东。“简单说就是尽可能接近商业性的私人股东的行为。私人股东通常主要依托董事会治理其企业,而在国有企业,主要依托董事会进行治理在大多数场合至多还只是一个目标。”在他看来,本应属于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通常被党政机关或者管理层代替行使了。
  
著有《改造董事会》一书的新华信企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认为,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并且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职、责、利三者的作用和功能能够较好地区分开来,只能算是改造董事会完成了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及科学性,直到董事会能够从经营管理、财务、人才等各方面的具体细节中超脱出来,将精力聚集于战略及资本运作层次,才算是成功的董事会。
  
一位在中国内地开展活动的新加坡投资经理戴德斯科称,改善公司治理,除了要制定更多监管条例,还需要公司和股东们改变观念。“无论是何种改变,公司都将从中得到裨益。好的企业治理总是会获得市场的回报,治理差的公司股票通常落后。从机制上分析,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公司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本应作用非同小可。独立董事起着监督和从更客观公正的角度参与决策讨论的作用,但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所占席位明显偏少。中国证监会在2003年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的独立董事。在有着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美国大企业里,独立董事人数甚至要高于内部董事,一份调查显示两者的比例为58比42,且近年独立董事所占比重仍在加大。
  
思腾思特公司(Stern Stewart)的创始人戴维·格拉斯曼认为:“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全体员工理解公司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业绩的衡量标准,个人贡献在企业成功中的作用,以及战略和资源配置的重点,业绩和薪酬之间的联系等。一个价值为本的强大的公司治理体系所提供的基本架构,能够提高企业在商品和资本市场中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