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本期特刊的结尾部分推出“Who is who in 2003商业人物榜”,分为红榜、黑榜和幸存者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红黑榜是主打

2003全球年度商业人物榜:红榜

来源:2004年2月 总第95期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阅读:

平衡术
  
对一个公司和它的领导者来说,最绝望的时刻便是发现自己与“安然”(Enron)这个词联系在一起:2003年初爆出会计丑闻的荷兰皇家阿霍德公司被称作欧洲的“安然”,而年末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假账事件则被称为安然的欧洲版。
  
丑闻像个不可破解的诅咒:和前两年一样,2003年依然充满了会计丑闻、无限制的贪婪和各种令人愤慨的强词夺理,并在力度上更加深化:秋季发生的格拉索薪酬事件前所未有地将纽约证交所置于监管之下,险些引发人们对现存商业体制的置疑。
  
这一诅咒很有可能会延续到今年,至少,已被诉诸法律的案件在程序上就远远没有结束。
  
但事实上,2001年占据媒体头条的经济罪行报道时刻提醒人们对未知丑闻的恐慌,而2003年的同类报道更注重对过往行为的事实追究,并认为丑闻能切实推进公司制度的改革。
  
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和经济发展一样,商业丑闻也具有某种不易察觉的循环周期。这一过程中,大量足够灵敏的监测措施相继启动,人们应对丑行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共谋式经济犯罪越来越容易被发现,在公司组织中至关重要的职位被公众的目光盯得更紧,处在其顶端的领导者尤其喘不过气来:好业绩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褒奖,并得随时准备面对舆论的怀疑或繁琐的财务审查,该职位被动地处于失衡状态。
  
因此,对商业领导者来说,2003,是重新找回职业平衡感的头一年。
  
一个颇为不赖的消息:全球经济的回暖在去年年末得到了肯定,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亚洲和拉美许多经济体第三季度的增长达到数年来的最高;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也同样重获增长,只是相对而言稍慢些。
  
尽管去年大部分时间美元疲软,但美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三年忧郁期后回归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飙升了24%;另外,美国公司在欧洲市场进行的并购交易额较前年增长一倍以上,至745亿美元——分析师们认为世界上最结实的经济体美国在2004年将继续保有跨国并购的热情。
  
现在可以乐观地断定,目前商业领导者正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经济周期和商业丑闻周期恰好处于同样的上升周期,因此,两者产生的合力呈现出一个美妙的趋势:良好的公司治理正在形成,基于理性的冒险欲望恰好重被点燃——正是那种能产生真正财富的结合。
  
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趋势需要通过公司治理者的领导力来实现。或许很难再将1930年代J.P.摩根(J.P.Morgan)式的绝对影响力复制出来,但领导者仍是商业活动的核心,通过健康的公司行为将生龙活虎的气息重新带回交易场所。
  
在今天,这一点尤其值得强调。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在本期特刊的结尾部分推出“Who is who in 2003商业人物榜”,分为红榜、黑榜和幸存者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红黑榜是主打。
  
红黑榜内再度细分的意图如下:对红榜人物的选取体现出《环球企业家》对领导力三种要素的强调,光明商业前景的实现有待这些要素得到倡导和实践;黑榜回顾了一年中最失意的商界人士,当然包括丑闻主角,不过其初衷并非重复对过失的拷问,而是希望借此明确公司领导者在当今商业社会中的位置、界限和应有的承受力,因此同样关涉这个世界的商业未来。

●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吉(Sergey Brin & Larry Page):Google创始人
  
虽然已将细节管理工作交给职业经理人艾瑞克·施密特,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与拉里·佩吉的光芒并未被压抑——特别是在2003年下半年,google即将上市的消息传出后,这两个低调的技术天才成为全球的财富偶像,如同其硅谷前辈史蒂夫·乔布斯、约翰·钱伯斯和杨致远一样。
  
最迟到2004年4月,它将完成自己的首次公募(IPO)。银行家们将其市值预估为200亿美元,也就是说,出让10%股份的google在上市当天就可融到20亿美元的现金。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杰出业绩:过去的18个月中,google的企业规模已经翻了四倍,年收入则是之前的六倍,达到9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迅猛提升了23%,达3亿5000万美元。
  
令投资者疯狂的原因还有,google已经超越搜索引擎的行业标准,树立了崭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但此事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它昭示着一个沉闷时代的结束:人们对IT业的仰视变为仇视,流向纳斯达克的资本趋近干涸。
  
另外,微软在做出极大努力后成功了,而一度被认为有望打败微软的网景失败了——现在,google晋升为微软新的对手。“你会收购微软吗?”有人问布林,人们认为这才是google的终极使命。此时,摆在这双网络新贵面前的最大障碍是,如何让google在管理和创新方面的成熟程度与公司的发展保持同步,它需要做的已不是发现一个机会并全力抓住那样简单。因此,上市融资所得将令google有能力进行更为细致的创新,以及进行必要的收购使自己更为壮大,从而逐步踏入成熟公司的行列。

●张富士夫(Fujio Cho):丰田汽车公司总裁
  
厚镜框,精心修饰的头发,66岁的张富士夫看起来像是日本经理人中保守派的一个典型。事实上,他也是终身雇佣制等日本传统商业实践的忠实拥护者。
  
在骨子里,他却是个冒险家。2003年,丰田的新部门Scion在美国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迎合年青人的时髦车型;还在汽油/电力混合动力等可替代能源汽车上豪赌:打算推出混合动力的凌志RX330跑车。
  
张富士夫对混合动力情有独钟,相信它能“领导汽车时代的新纪元。”
  
冒险获得了丰厚回报,当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饱受煎熬之际,2003年的丰田成了一个地道的“赚钱机器”——
  
8月数据显示,丰田在美国轿车和卡车市场的业绩开始超过克莱斯勒,并在此实现了80%的盈利;过去长期亏损的欧洲业务实现了盈利;而在日本本土市场,丰田保持了42%的市场份额,《日经商业日报》将其评为日本“最受尊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丰田以10%的市场份额超过福特,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
  
三个月后,张富士夫宣布丰田2003上半年的净盈利增长23%,这意味着丰田已是过去10年里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汽车公司:分析人士估计,在2003年初售出的每辆车,丰田赚1800美元,通用汽车赚300美元,福特赚240美元。
  
张富士夫还有一个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10年,让丰田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5%,取代通用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不要置疑丰田实现目标的能力——设立一个目标后,丰田通常会超越它,而且比对手实现得更出色:当日产2002财年表示要削减20%的成本时,丰田在同期轻易实现了削减30%成本的目标。
  
真正应使竞争对手紧张的是张富士夫所谓“丰田之道”的核心:通过强调中国在制造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在对手们刚赶上丰田上一代的汽车制造技术时,作为“精益制造”行家里手的丰田已开始实验应用新一代低成本导向的汽车制造厂,以期像耐克生产鞋那样来生产汽车,再将成本降低50%。[---分页标志符---]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俄罗斯石油及铝业大亨
  
关于这个俄罗斯第二富豪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在与霍多尔科夫斯基(见黑榜头版)的尤科斯进入“蜜月套房”后却突然抛弃“新娘”的幕后真相,可能会是个千古之谜。唯一肯定的是,在身有“原罪”的俄罗斯新贵阶层中,阿布拉莫维奇是最为聪明的一个家伙了。
  
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政治野心——普京最初能容忍寡头参与地方政治时,现年36岁的阿布拉莫维奇曾在2000年“买票”当选北极圈无人地带楚科奇的地区行政长官,并在该区首府花两亿美元搞了三家酒店、一间影剧院和超级市场,以及重修荒废已久的机场。
  
但当去年莫斯科欲调查阿布攫取俄罗斯铝业的行为时,他迅速移居英国。在那里,他大规模变现自己的在俄资产,出手阔绰:斥资1.33亿美元买下切尔西俱乐部母公司97%的股份;拿出1.55亿美元替俱乐部还债;在新球员身上花费了1.7亿美元;置办波音737飞机;花1.2亿美元为自己购置半年内的第二艘超豪华游艇;买下四百五十英亩的英国乡间庄园……
  
当英国人对他将大把卢布洒向斯坦福桥的举动表示愤怒和讥嘲时,阿布已成功地实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只知道穷奢极欲的逍遥大亨,与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寡头划清界限,最终降低甚至解除莫斯科的敌意——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当莫斯科急欲打击霍多尔科夫斯基对尤科斯公司的控制权时,阿布出现在克林姆林宫,与普京总统会面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与尤科斯之间进行的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企业合并案便终告流产。

●桑迪·维尔(Sanford Weill):花旗银行董事长
  
在金融业挣到大钱的人数不胜数,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改写金融业历史,即将卸任的花旗银行董事长桑迪·维尔做到了。他出身卑微,在一败涂地后重新攀上事业顶峰。
  
这个裁缝的儿子从每周挣35美元的推销生涯开始了自己的华尔街生涯。自1960年创业以来,维尔在金融业摔打数十年,三十八年后将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合并,由此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团,并导致美国盛行半个多世纪、禁止金融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止。
  
整个1990年代,他的旅行者集团及后来的花旗集团的投资回报率超过40%。但维尔最大的功绩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力量完成了对花旗集团的整合工作。这比完成合并难得多:合并的另一方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僵死,业绩持续下滑。将规模如此巨大、企业文化迥异的两家金融公司融为一体,势必引发巨大牺牲。
  
在炒掉自己的爱将詹姆斯·迪蒙的鱿鱼后,维尔发起政变,将代表花旗银行旧势力的联合CEO约翰·里德赶出门外。在处理公司丑闻方面,维尔也不惜一切代价,并在短期内取得卓越成效。并购后第二年,他即让花旗集团扭亏为盈,并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2003年,维尔积极着手于洗刷花旗近年来积累的种种丑闻,强硬、极端的他展现了自己实用主义者的一面,极力塑造花旗集团的诚实形象——他早已证明自己挣钱的能力,最后他还要证实自己的方式是干净的。
  
年中时,7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CEO之位让给副手查尔斯·普林斯,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发挥他在花旗及金融界的影响力。

●沃仑·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
  
2003年,奥马哈Gorat牛排屋的生意越发兴隆。这家巴菲特最喜爱的餐厅正出入着众多企业的CEO:通用电气的杰夫·伊梅尔特来向巴氏请教管理层薪酬问题,施乐公司的安妮·穆尔卡妮前来询问公司管理问题,因关联交易而备受谴责的玛莎公司的玛莎·斯图尔特希望获得伦理与形象方面的建议,比尔·盖茨也在微软取消期权之前飞往奥马哈听取“先知”的意见……
  
“我很遗憾我一直在借巴菲特的名义告诉我的下属,公司应该怎样经营”,桀骜的媒体大亨巴瑞·迪勒表示,“因巴菲特之名”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说明一种更朴素、更理性的价值观在美国商业界逐渐建立起来。
  
在1999年网络股最疯狂的时候,不愿冒险的巴菲特曾被认为已经过时。在经过电信及互联网泡沫、明星公司进行大量内部交易、滥用金融工具并伪造报表,以及证监会监管行为存在漏洞等一系列让投资人感觉到被“背叛”的公众事件之后——2003年,投资收入丰厚且投资方法无可挑剔的巴菲特被尊为“全世界的先知”。
  
这个73岁的老人并没有因此失去前进的动力。看到美国企业投资价值不高后,他将视野投向全球:2003年4月,通过旗下基金大量吸纳中石油的股票,巴菲特的收益超过23亿港元;年底,他又借助摩根士丹利大量吸纳中国人寿的股票。
  
这些都让人想起巴菲特的老师本·格雷厄姆的名言:“你是对的, 仅仅因为你的推理及论据是对的,而非有多少人认可呢。”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新闻集团董事长
  
你永远不能低估默多克,即使他已经72岁。
  
自从50年前这个牛津学生突然继承父亲留下的报纸,他的雄心从未得到真正满足。他在全球拥有175份报纸,在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卫星电视领域占据王位;在美国,他拥有电影业巨头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电视光纤网福克斯网络,以及35个电视台。这些资产为他每年创造300亿美元的收入,并将他的影响力拓展到世界各地。
  
2003年12月19日,他获得了新王冠:DirecTV。
  
这是一桩默氏觊觎了20年的资产,他为此耗费了数年时间和68亿美元,且手段狠辣:新闻集团的对手EchoStar曾一度对DirecTV达成收购意向,默多克一面打电话到EchoStar的CEO查理·厄根家中表示祝贺,一面上告美国司法部称EchoStar对DirecTV的收购造成卫星电视平台垄断。
  
这一釜底抽薪之举让新闻集团重新获得与DirecTV的谈判资格,并最终完成收购。
 
现在,DirecTV不仅为新闻集团带来1200万美国电视观众,更让默多克手中同时握有节目资源、电视台和卫星传输渠道,并且让默多克在谈判能力上精益求精——他能让自己的电视台落地成本更低,也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电视节目,他是自己的“看门人”。
  
“别担心,我们并不想接管全世界”,默多克笑着说,“只想要其中的一部分。”

●阿兰·乔治·雷富礼(A.G. Lafley) :宝洁集团董事长、总裁兼CEO
  
讲求股东收益的年头又到了,57岁的阿兰·乔治·雷富礼以一连串骄人的财务数字顺应了这一商界趋势。2002至2003财年,宝洁集团销售总额增长了8%,纯收入增长19%,达到51.9亿美元;除基础建设之外的核心业务盈利升幅13%,利润规模达到宝洁集团近50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本财年宝洁集团的股票红利提高了11%,延续了该集团48年来股票红利持续攀升的传统。
  
雷富礼由此赢得了公司上下和投资者的尊重。和他的前任相比,满头银发,戴着眼镜的雷富礼看起来一点不像一个CEO,倒像一位有点儿学究气的大学教授。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被人称作“非CEO”(un-CEO)。
  
但他的治理手段却堪称铁碗,在2000年上任后不久,雷富礼就在各个分部推广他的品牌战略,要求所有部门经理集中精力销售如汰渍、佳洁士等成功品牌的产品,而研发新品牌的工作被勒令暂缓或停止。
  
在人力资源上,先是前所未有地更换了30名集团高层官员中的一半,接着砍掉9600个工作岗位,还安排大量女性员工进入管理高层,这些都对宝洁固有的传统观念发起了最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效果却异常明显,舆论普遍认为,这家老牌日用品巨头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分页标志符---]

●李斯阁 (Lee Scott) :沃尔玛CEO
  
如果一家大公司与“垄断”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人们通常会认为这家公司要么靠行政庇护,要么具有核心技术,要么蓄意合谋。总之,它都会容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但李斯阁会委屈地说,对于一家以“日日低价”为口号的公司来说,怎么可能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呢?
  
答案很简单:这家年收入逾2500多亿美元的零售商已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公司:每周,会有1.38亿人光顾沃尔玛的近4800家零售店;约八成的美国老百姓一年内至少光顾一次沃尔玛。它与其他零售商的距离拉得太大,以至于根本无法放在一起比较。
  
精通物流的李斯阁在2000年出任沃尔玛的CEO,第二年,沃尔玛以2189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过埃克森——美孚公司,使得服务业公司首次位居全球500家最大公司榜首。
  
沃尔玛的销售额已连续五年每年递增超过10%,2003年前三个季度该数字分别为:9.7%, 11.3%和13.1%,要保持继续增长,并非难事。
  
现在,沃尔玛的小城镇和郊区战略、办事“吝啬”、严禁行贿、“对顾客露出八颗牙”等做法仍为人津津乐道,它雇佣非法劳工、工资歧视、性别歧视以及违反反垄断条例的问题也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面对媒体和业界的批评,在2003年底接受采访的时候,言语温和的李斯阁表示不会让沃尔玛停止扩张的步伐。
  
当被问到创始人山姆·沃顿“不要到沃尔玛不被需要的地方去”的训诫还是否被遵循时,李斯阁反问说,如果“沃尔玛不被需要的地方”是由不想看到低价革命以及不愿与沃尔玛竞争的人来定义的,那么他就无需理会。
  
对于沃尔玛的规模还能多大,李认为沃尔玛现在只占到美国非汽车及非餐饮领域销售额的8%,“为什么不能是24%呢?”

●李·雷蒙德(Lee Raymond):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来访者走下舷梯,匆匆坐上豪华轿车开往预定地点:在一幢类似城堡的建筑前,卫兵引领他进入电梯;电梯门打开,穿过一系列门厅进入一间办公室,一位66岁的老人正等着他,头上悬着一幅猛虎的图像。
  
来访者拼命挤出笑容试图缓和气氛,跟往常一样,老人礼貌但威严,看上去颇为傲慢。
  
这就是李·雷蒙德,当今世界最具权势公司的执掌者。他将在2004年光荣退休,完成他作为“埃克森先生”的传奇职业生涯。
  
人们至今还把他在1999年收购美孚公司——这桩价值 810 亿美元的交易是工业史上最大的合并——视为雷蒙德十年任期中取得的最辉煌胜利。
  
事实上,自从他1993 年就任CEO以来,公司没有停止过高速成长,埃克森的股价大幅超越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业绩优于主要竞争对手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和壳牌公司。仅2003年上半年,公司盈利就达到了 110 亿美元,接近该公司2002年利润的总额。
  
在任职期间,雷蒙德一直是守旧派的代言人。他从不做和事佬,也毫不掩饰对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潜力的怀疑,此举彻底激怒了批评他的人士。此外,雷蒙德对矿物燃料的使用与全球变暖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深表怀疑,他的这一态度让环保人士感到不安。
  
但在他退休后,等待他的肯定仍是数不清的荣誉,因为没有谁能像他一样,让这个保守行业里面的超级公司股息连续 21 年不断提高。

●李健熙(Lee Kun Kee):三星电子董事长
  
如果你在2003年才初次接触三星电子,你一定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高档的电子品牌——五年前,冠名“三星”的产品还被认为是廉价品,当时三星电子的母公司三星集团负债170亿美元,濒临破产。
  
现在,三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和最大的存储器厂商。
  
2003年,三星电子的收入预期为360亿美元,利润则可达50亿美元。虽然较之2002年,利润因芯片价格下跌而下降15%,但分析师们仍坚信,三星电子在2004年利润将超过75亿美元,成为商人们当之无愧的榜样,无论在韩国、还是美国。
  
自从1987年李健熙接手其父李秉哲一手创立的家业,他就开始了企业再造之旅。以喜爱的高尔夫运动做类比,他认为:“抽球打出180码的人,有教练的指点,很容易就能打到200码。认真练习的话,也可以打到220码,但是,想要打到250码以上的话,从握杆的方式到站姿等等,都得全部修正。”
  
他的全部努力,就是将三星从一家低成本制造公司升级为在设计、技术方面均具备竞争力的国际电子品牌。为此,他以高薪广罗人才,精简厂房,将次要业务外包,并对高科技产品投入重金。
  
这其中,毅力是最珍贵的品质:仅CDMA手机就经历了7年时间才从概念变为流行产品。
  
刚过去的一年,三星电子在新崛起的移动闪存领域获得全球市场第一,这是它的第12顶桂冠;最新财报显示,2003财年第四季度纯利润跳涨24%,事实上,三星保持这种季度性两位数增长的频率已有三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