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力量到底来自何方?

油价畅想曲

来源:2006年8月 总第12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关鉴  |  阅读:

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力量到底来自何方?

这是一个经济学家和占星师都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预测国际石油价格何时达到每桶100美元。 
 
上一次,占星师预测彗星何时撞击地球,世界末日来临,而经济学家则预测景气周期的结束,从屡屡落空又勇于再次预测来看,他们的坚持都令人敬佩。 
 
这反映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真实状态——价格的波动早已超出供求关系的经济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即使加入地缘政治的分析,对国际油价的分析也只能停留在“信则灵”的水平。 
 
但这个市场需要信仰——美国需要稳定人们对全球经济的信心,石油输出国组织要保证石油收入,发展中国家要确定油价上涨的成本压力不至摧垮经济赖以增长的出口。没有哪一种商品价格像石油一样,即使在心理预期上也需要达成共识,这需要讨价还价——不是油价应该是多少,而是你可以容忍多少。 
 
只有这样,才可以理解美国新闻周刊为何要引用高盛哗众取宠的预测——“我们会遇到100美元的油价吗?”,报道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世界正驶向一个全新的真实价格——迄今为止还只是石油阴谋论和环境世界末日论的狂想者的领域,那就是每桶100美元世界。2005年高盛分析师预言油价将从每桶50美元飙升至105美元的“超级峰值”,并且暗示这一价格会持续5到10年。存在这样的论据——去年石油期权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00美元,也就是说有人愿意为未来100美元的石油买单。 
 
支持油价上涨的理由永远那么充分,尽管毫无新意。中东硝烟未散,伊拉克政局不稳,石油出口量大打折扣,而鼎盛时,这一数字远超过每年一亿吨。伊朗核危机久拖不决,如果战争中断其原油生产,将造成全球每天250万桶的供应缺口。 
 
这让全球对油价从忧虑变为恐慌,7月1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收于72.66美元。这比年初的63美元高了10美元,也超出了2005年70.86美元的历史高位。 
 
所有人都回想起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由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一致的石油禁运,世界告别了3美元的低油价时代,也挥别了战后经济的高增长期。 
 
比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更能支持油价上升的是这样的论断:世界石油产量已达到峰值,也就是说今后的供应只会越来越少。这基本上来自这样的观察,过去十年间,世界主要的原油产地都没有再发现大的油田,全球储量很可能都已经被探明。石油是一次性能源,如果这样,未来就只可能用越来越高的报价去追逐越来越少的石油供应。  
  
 
石油庄家  
 
上述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也都不足以深信。因为还有一个基本事实同样存在,那就是世界石油市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金融市场。最容易理解这一点的是,被频繁引用的世界石油价格基本都是期货—— 一个金融产品的价格。这在物理属性上都有差别,交易的不是中东油田冒出的黑色原油,而是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手中的一纸期货合约。 
 
石油属于大宗商品,全球每年的贸易量超过22亿吨,石油贸易的买家卖家众多,而且价格经常波动——1950年代,埃及政府一个封锁苏伊士运河的暗示就可以让世界石油价格瞬间翻盘,所有这些都完美符合期货存在的条件。从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办石油期货以来,世界石油现货价格都由石油期货价格决定,伦敦期交所北海布伦特原油、纽约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和新加坡交易所米纳斯油成为全球油价的基准,而通常的石油现货贸易价格也是在石油期货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约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 
 
石油由此染上了金融的属性,而且特征日益明显。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固定汇率崩溃以后,世界进入了资本的无政府状态。资本逐利而动,追寻世界每一个可以进行金融投机的场所。石油市场进入基金经理的视野。买卖一纸石油期货合约和买卖一只股票没有区别,如果有的话就是这个市场更容易被操纵。按每年22亿吨的贸易量计算,全球石油的交易额不过几百亿美元,这几乎和一只中型基金的大小相若,相比之下,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超过每天两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在外汇市场上只有索罗斯这样的大鳄才能掀起巨浪的话,一只中型基金就足以让石油期货市场天翻地覆。 
 
这可能比供求关系、国际政治更能解释为何世界油价有如此大的波动——在全球资金过剩的今天,投机资本需要在世界石油期货市场上狠赚一把。 
 
并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今年以来,美联储主席、欧洲央行行长等诸多重量级财经人士都已指出,世界油价的这一轮暴涨不能用传统的供求关系来解释。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承认,石油市场的投机行为加速了油价的上涨。 
 
这让阴谋论者的话听起来有几分道理,关于世界石油储量即将耗尽,石油产量见顶,供不应求的消息和油价冲高100美元的预测就像是庄家放出的利空消息,而产油国限产抑或是增产的表态,也像是上市公司配合庄家出货——在中东每桶原油的开采成本平均只有8美元。不可思议,这听起来仿佛电影里暗室中的密谋,但很多时候,艺术并没有高于生活。 
 
宣称世界将进入高油价时代将不得不回答这样的问题,世界的石油需求会一直这样增长,支持以供求关系为理由暴涨的国际油价吗?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开发石油替代能源,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又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量,全球范围单位GDP能耗都在下降。而世界油价在冲至高点后,整个1980年代大多徘徊在每桶10美元的低点,那时候最多的新闻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如何限产保价。 
 
而这一趋势并没有发生逆转,十年来出现的朝阳产业没有哪个大量消费能源,实际上,真正大量增加能源进口的,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印度。

Tags:  石油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