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液化天然气成功注入沿海接收站,是中海油在两大石油公司夹缝中求生长的最诱人、也最危险的赌注

中海油的LNG怪圈

来源:2006年8月 总第12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张晶  |  阅读:

将液化天然气成功注入沿海接收站,是中海油在两大石油公司夹缝中求生长的最诱人、也最危险的赌注

现在,福建莆田秀屿码头边还是一片蔚蓝的海水,明年的这个时候,这里将被一片现代化的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接收站所取代:一座座白色储气罐将迎来一艘艘来自印尼的身长二三百米的LNG运输船,后者通过LNG接收站的输气线将LNG送往福建各大电厂和每个家庭。

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于7月3日宣布签定的又一LNG大单。在两次接受印尼政府提出的加价后,中海油终于顺利获得英国石油公司(BP)拥有的印尼东固气田12.5%的权益,只是要比原来预计多支付129亿美元:从2007年起,印尼在25年内每年为中海油福建LNG项目提供260万吨LNG。

乍看上去,近来中海油中下游的消息都像是好消息:5月底,总投资为291亿元,中海油拥有33%权益的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已经迎来了第一船来自澳大利亚威斯内尔湾的LNG,正式进入投产阶段。7月,除了上述价值680亿元总投资的项目以外,投资193亿元的惠州炼油项目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然而,好消息背后却隐蔽着险恶的潜台词:只有广东LNG合约堪称划算,福建LNG项目面临着一开工就亏损的境地。此外,中海油仍有浙江、上海等地的LNG项目气源未解决,巨额资金投入的LNG接收站工程处于半停工状态。

【圈地游戏】

事实上,处于尴尬境地的不只中海油一家,即使是最具上游资源优势的中石油,迄今也未能解决山东和辽宁LNG项目的气源,更不要说拥有江苏LNG接收站的中石化了。而规模最小的中海油,则不出意外地成为盲目投资的最大受害者。

为何三大石油公司会将大笔现金投入到如今看来可能会造成极大浪费的LNG项目?其间过程堪称缺乏统筹的中国能源市场的缩影。

1993年,在两大石油公司夹缝中力图生存的中海油最初涉足LNG这个空白市场,在当时看来,这是个无比聪明的决定,对于一直想进军能源中下游产业的中海油来说,LNG是最好的落点。

这个中国最大海上石油开采商为何要摈弃专业化的道路而做一个同时拥有上中下游的企业?分散风险是一个重要原因。油价高涨之际,上游勘探非常赚钱,中下游要承受较大压力;当油价便宜的时候,中下游产业则利润较高。此外,投资中游石油炼制项目和中海油自身的石油产品特点直接相关。渤海是中海油最重要的石油出产地,但这里生产的重油非常黏稠,提炼出来的时候呈现块状,石油勘探工人觉得像砖头一样。这种重油比起标准油、比起中东出产的中等轻质油要便宜几美元。但这种油的优点在于:含硫量低,比较清洁,是作润滑油的好材料。于是,为了提高这些重油的附加值,中海油决定自己办炼制厂,进军中游领域。

而在下游市场,中海油选择了LNG作为重点之一。按照中海油的中期规划,到2010年,LNG占中海油总能源供给的1/4,成为中海油拓展下游高端市场最重要的布局。

中海油很早意识到,全球的能源结构是从煤炭和石油为主向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过渡。这既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天然气主要供应方来自东南亚、非洲和中东,不会像石油那样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的供应,同时,也是出于世界对于更清洁能源的需求考量。

在中国,天然气和石油一样稀缺,使用成本要高于煤炭和石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天然气的运输成本高昂。因此,进口国通常都要签订能够确保数年供应的长期合同。而和天然气相比,如果供需双方的距离需要超过4000公里以上的长途运输,那么LNG的运输成本比天然气更加低廉,此外,LNG更为清洁。因此,它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选择。

中海油选择了沿海市场来作为LNG市场的落地点。这些市场能源供应非常缺乏,80%以上都是来自于外省。但本身却相对发达,当地居民不仅有较强的价格承受力,而且对环保要求也比较高。一旦中海油成功地让LNG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能源供应源,无异于占领了相当范围的高端市场。
中海油出手迅速,两大石油公司自然不会等闲视之。在中国这个封闭但飞速发展的市场,它们不止一次动用非商业力量,在市场开放之前扼杀竞争者。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下游的争抢由来已久。2002年,早已南北分治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就曾在河南公路两旁价值约2亿元的50座加油站大打出手。因此,当中海油在LNG这块下游新开辟的处女地上跃跃欲试时,两大石油公司理所当然地动用它们谙熟于心的策略,向国家发改委施压,再度玩起了争地盘的游戏。

游戏结果,中海油只能拥有长江以南的沿海市场,例如广东、福建等地。中石油拥有辽宁、山东等地,江苏则为中石化的势力范围。而在划分地盘之前,中海油已和当地政府成功签订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烫手的山芋】
接下来的局面令中海油更为被动。曾为买方市场的LNG市场风云变幻,突转为卖方市场。改变这个局势的,除了飞涨的油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欧美市场突增的LNG需求,尤其是以前对LNG并不看好的美国市场——总之,是中海油更加不能掌控的那些因素。

牛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2002年对全球LNG市场的联合研究项目数据显示,日本、韩国占据整个LNG需求的68%,美国只有4%。当时后者只在乔治亚、马里兰等沿海州建立了4个LNG接收站,由于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管道运输的天然气成本更具竞争力,2个LNG接收站建成后不久即被关掉。
而随着油价和天然气成本的上升,LNG成本的走低——拿运输成本来说,LNG运输船的平均成本从2.5亿美元降低到了1.5亿美元——LNG又变得诱人起来。2003年美国发布的能源结构规划报告中写道,2010年LNG比例要占到美国能源结构比例的10%,全球市场的走向由此逆转,LNG价格被再度提升。

本来,凭借对市场风向的敏感,中海油在2002年、美国需求激增之前、LNG市场价格低迷之际,与澳洲最大的能源公司澳德赛签订了按照25美元油价对应气价的25年支付合约,地点选在广东。但很快,这个先发优势遇到了长期发展的阻力。

由于两大国内石油公司强行剥夺了本属于中海油的势力范围,在全球LNG价格提升后,中海油失去了以大批量订单议价的砝码。进而,价格成了中海油获得气源的首要难题。代价已是铁打事实。去年底,因为无法提出让卖方满意的价格,中海油失去了重要的LNG供应源——雪佛龙拥有的澳大利亚高更气田。来自日本的东京天然气公司和日本中部电力公司赢得了和中海油的竞购战役。日本是最主要的LNG需求方。

今年6月,澳德赛把博鳌亚洲论坛的能源分论坛变成了自己的游说舞台。作为澳大利亚最大也是唯一的LNG生产商,澳德赛显然不满足于广东一个LNG项目的合作。澳能中国区总裁高承智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们希望在中国拓展更多的商业合作。

一边是众多的LNG接收站嗷嗷待哺,一边是渴望输送LNG的卖方,但和四年前不同,这次,中海油却没有获得来自澳洲一批又一批的冷藏油轮——价格问题,已经严重地扼住了中海油的喉咙。
澳大利亚波顿咨询公司LNG高级咨询顾问达里·霍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了相同看法:“LNG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如果中国想要LNG,就得像其他的国际买家一样,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购买价格。”

这种情况下,中海油7月签下的福建LNG项目,其实可以作为中海油LNG谈判小组难得的进展。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进展所能期待的利润仍会受制于中国相对封闭的能源市场。
事实上,就议价能力而言,三大石油公司在恶性竞争中整体下滑。LNG的发电成本本身就无法和煤炭发电竞争,若以国际市场的价格买入LNG,但得不到政府补贴,发电厂的开工很可能意味着亏损的开端。

在中国能源市场缺乏统筹、市场化程度堪忧的双重牵制下,中海油即将陷入一个怪圈。一位中海油内部人士对《环球企业家》说,中海油现在的选择有两个:自己去海外寻找气源自己开发液化;或以更长期的合约和更大的市场作为筹码与供方继续谈判。由于LNG从开采、液化到运输、接收等一系列工程均需要非常专业化的技术构成,第一种选择完全不现实。中海油正努力地与供方签定长期合约。尽管中海油仍有获得气源的独特优势,但要获得更多合约,需付出更大努力以突破上述市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