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曾经是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主要推动者,现在又在国企“海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这需要慎重
巨舰回航
政府曾经是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主要推动者,现在又在国企“海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这需要慎重
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推动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回归A股。
国有超大型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几年之后,在中国政府的鼓励下,它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回归宣言。
中国银行7月5日的闪电登陆A股,被看作政府对市场的试探。首家回航的中行成为占沪市总市值几乎20%的超级大蓝筹,市场反应良好,股价在3元左右平稳运行,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意炒卖状况。
中行A股之行大获成功,交通银行、中国国际航空、中国铝业、中石油纷纷在近期表示计划回归国内的A股市场。将创造2006年全球IPO金额之最的中国工商银行,也传出了将“A+H”同步上市的消息。
毫无疑问,A股市场需要这些大型国企“海归”,一方面大型公司IPO将带来巨大的筹资金额,会大大提高A股市场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海外上市的国企大都是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规模公司,市值巨俦不易波动,能够极大地稳定沪深两市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在接受本刊采访时透露,证监会将考虑市场容量,有步骤的推动境外上市的企业回来。“这一天我们已经等了很久,眼下可以说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只要略微了解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风潮”,就不难体会上证所人士言词间的感慨。
当时,为帮助“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的国有企业尽快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考虑到内地证券市场监管和运行环境都尚未成熟,政府以暂时牺牲沪深两市发展为代价,推动中国电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巨型国企赴境外上市。
海外上市极大推进了中国某些行业改革的进程,但随着时间推移,国内舆论开始声讨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被国际投资者轻易分享,而把内地投资者排除在外,更重要的是境内的证券市场由于缺乏优质的上市公司,等于失去了“造血功能”。
在1990年代中期,上证所与香港联交所的国际地位相仿,但在A股市场IPO屡次被叫停的同时,港交所则得到内地H股和红筹股助力,募资总额大幅攀升,现在总市值已经突破十万亿港币,跻身全球十大证券交易所行列,而内地的沪深两市加起来总市值只有5万亿人民币。
“国企海归,可以理解为对沪深两市的多年‘欠债’的补偿,也是眼下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迫切要求。”一资深外资投行评论道。
股市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的中枢环节,由于A股市场多年来的低迷,企业的融资手段主要倚赖银行信贷,而刚刚改制完成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显然无法再承担潜在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内地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只能将多余资金存放在银行。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曾对国内存款增长速度大于贷款增长的状况作过研究,认为这是威胁中国金融体系健康的隐患之一。
巨舰回航的有充分的理由,但值得关注的是,主导国企这一轮海归的仍然是那支熟悉的“看得见的手”——政府在其中的主要推动作用。以中国银行为例,6月在香港已成功募资近80亿美元,不可能在短期内还需要在A股再融资200亿人民币,除非这出自政府有意安排。
同样,中石油、中海油、交行等企业本身也没有迫切的融资要求。受益于暴涨的国际油价,中石油2005年净利达到1334亿元,规模小得多的中海油同期净利也达到253亿。中海油公布的年报显示,2005年期末,中海油持有现金455亿元,2005年现金增加额为171亿元,现金流充沛。
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最后起作用的应该是那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的局限性,早已经被反复论证,不论其出发点有么善良。
前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现任上海金融办副主任方星海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他本人非常反感用“是不是好时机这种说法来确定要不要回来,难道都在(股市)涨的时候回来,跌的时候就不回来?”“什么时候回到A股应该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观点相比更为激进,他认为政府应该少参与“救市”“托市”之类的行为,在国企回归的问题上也无需多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