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高居不下、国内油价和国际接轨呼声日益高涨、石油短缺——谁是这些严酷现实的直接受益者?

烈日灼人

来源:2006年8月号 总第12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张晶  |  阅读:

油价高居不下、国内油价和国际接轨呼声日益高涨、石油短缺——谁是这些严酷现实的直接受益者?

当然是可替代能源。确切说,近来不断在资本市场成为新闻制造者的太阳能企业成了其中最大的热门。去年12月登陆纽约证交所的无锡尚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现在的股价已翻了一番,公司市值达55亿美元。于是,另一家主要供应德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市场的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天威)准备步其后尘,赴美上市。

初看起来,这个阳光普照的行业的确有理由加快IPO步伐。G天威子公司天威英利对《环球企业家》表示,2004年来自德国的订单呈爆炸式增长使其业绩斐然。今年4月10日,该公司又发布公告说,已与德国两家公司签订了两份长达五年的采购意向书,如若兑现,天威英利将履约出口306兆瓦的晶体硅组件。
 
这两份并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马上成为舆论焦点。针对面向合约真实性和公司生产能力的质疑,新能源公司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反驳。但306兆瓦真的是一个可靠的数字吗?
 
两份意向书主要为了应对高速成长的德国市场。而去年,同比增长53%的德国太阳能电池安装量也只有837兆瓦。这个数字持续性难以预估,因此,意向能否变成产量,目前尚难预料。数番讨论最现成的作用,很可能只是从侧面为G天威的境外上市助威——事实上,去年在国内A股上市的G天威,股价在11个月内翻了4.3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几乎构成其利润50%的天威英利。在全球,太阳能都是热得发烫的“新”概念。这种现象不禁令人担心,强行套上资本光环的中国太阳能公司们,能否突破这个畸形发展行业的固有瓶颈?
 
人们似乎过于健忘了。
 
纵观太阳能产业自1970年代以来的盛衰,皆是因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使产品价格高居不下所致。而针对目前这轮新热潮,来自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太阳能发电容量年增长率虽然达到60%,但其平均价格仍然是传统能源发电的4倍左右。因此,当人们惊诧于无锡尚德的总裁施正荣因IPO一夜暴富之际,海外舆论便发出警告:只有真正控制住日益高涨的成本,施才可能保住他22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对这轮投资热潮持正面观点者或许会援引说,目前日渐严重的环保压力使政府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这有可能会改变长期以来投资回报的不利情形。中国政府在去年底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表示:为了保证投资者回报的稳定性,国家将负责一部分电力的承销。
 
这个善良的提议也暗示出在中国,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和市场仍是个大难题。事实上,能源市场的基础不在于能源本身的质量,而在于能否比传统能源系统更加便宜、易得,在这方面,太阳能没有任何优势。
 
因此,在热钱疯涌的背后,该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在全球,只有欧洲市场的培育有了初步基础,全球太阳能企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都需要在此得以消化。而对中国新兴的太阳能企业来说,形势尤为险恶。天威英利和无锡尚德都以德国为自己最主要的市场,前者上市后,必有一番惨烈厮杀。这并不是偶然现象,来自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统计,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9成以上的原材料多晶硅和单晶硅需依赖进口,同时,9成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可怕的是,这个行业的亚健康状态似乎在长成真正的疾病。
 
近两年太阳能产业的风靡使得原本不易得的原材料成本继续跃升。拿多晶硅来说,2000年每千克多晶硅的售价为9美元左右,然而去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0美元。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无锡尚德把产品价格降到美国对手的百分之十左右——是不是想起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的噩梦?
 
太阳能从来都是个需要持续高投入方能存在的行业。近来,BP公司乐于展示对新能源的兴趣。但事实上,BP在中国的太阳能业务只投入了资金,并未真正参与运营管理——看起来,对传统石油公司来说,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战略、公关意味显然要重于盈利意义。
 
依靠资本光环获得瞩目的无锡尚德们,在一再攀升的成本、单一市场诉求以及升级的竞争趋势等多重压力下,还能长期保持优势么?要知道,资本带来的人造光芒终会暗淡下来。届时,过热的投资将会灼伤这个行业的未来。最新的一个坏消息是:巴菲特名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对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的持股增加了一倍。
Tags: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