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人们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让时光倒流十年、二十年,昔日历史看来别样风情。

时光倒流十年·1996年9月

来源:2006年9月号 总第126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关鉴  |  阅读:

时光倒流十年:美泰克挥兵中国

1996年,美泰克亚太区总裁劳伦斯开始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这家美国第三大的家电企业此时急于插足中国这一看似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选择的方案也很明确——和中国一流的家电企业合资。

第一站选择了广东威力——那时它和荣事达一道称雄中国洗衣机市场。但拜会的结果让劳伦斯失望,威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朗,而企业所有权结构更让他一头雾水。劳伦斯于是孤身北上,在合肥见到了当时的荣事达集团董事长陈荣珍。

来得正是时候。已经在洗衣机行业登顶的荣事达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优势地位扩展到电冰箱领域,但冰箱行业投资高,一条高质量的生产线,起码需要4、5亿人民币,向银行借贷需要承担巨额利息,上市又一时拿不到额度,合资几乎是唯一途径。

接下来故事双方都用双赢来形容。这年9月,美泰克和荣事达成立合资企业荣事达.美泰克公司,美泰克投资3500万美元,同中方一样,拥有合资公司49.5%的股份。合资公司将生产洗衣机和电冰箱零件,而在合资的第二阶段,美泰克还将提供冰箱的产品设计和冰箱压缩机。

美泰克表示,合资的目标是“在一个以两位数增长的市场中盈利……合资企业将会成为美泰克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出口基地。”

1996年的9月,看起来诞生了一个天作之合。荣事达.美泰克当年即实现盈利,“很多经销商开着车排队等洗衣机”,当事人如是回忆。

后续:好景不长,合资企业推出的冰箱带有过于浓厚的美国风格,加之价格昂贵,没有取得预期的市场份额,而中美双方对等的股权安排也使企业发展策略的协调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从1999年开始,合资公司开始持续亏损,美泰克“合资后4-5年开始收回成本”的计划泡汤。

而同时,美泰克在美国本土的日子也不好过,急于收缩战线,没有耐心等待合资公司出现转机。2004年底,美泰克从荣事达撤资。

不过,兵败荣事达的美泰克没有远离中国媒体的视线, 2005年美泰克再次成为媒体焦点,这一次的新闻发生在美泰克的老家美国,而美泰克也不再是故事中主动的一方。中国企业海尔与一家私人收购基金宣布以12.8亿美元竞购此时境况不佳的美泰克,并承诺承担美泰克9.7亿美元的债务,总报价达到22.5亿美元。虽然最终海尔退出竞购,但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位势的变化却给了所有人一种新的感觉。

时光倒流二十年: 建国后首次进行股票交易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将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种股票挂牌,进行建国后首次股票市场交易。 
 
两年前的1984年12月,静安证券部向社会发行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绝迹近40年后,股票再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但善于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并没有抗拒这个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事物。股票发行当天,凌晨三点就有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证券部门口排队认购。在物资已不是非常匮乏的1984年,这是极少出现的情景。 
 
在国际社会,中国重新发行股票甚至引起了更大的轰动。1986年春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菲特拜会中国领导人,当接到作为礼物送给他的飞乐股票后,执意要前往上海参观中国的证券交易所。 
 
在上海,菲特发现他所称的中国证券交易所其实不过是一间十一二平米的办公室,地方局促以至让接待方很不好意思。但菲特还是要求与证券业务部经理合影,后来将这张照片命名为“当代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和最小的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并在纽交所悬挂至今。 
 
后续:短暂的热闹之后,上海的证券交易陷入沉寂,到1989年,已发行股票的11家公司,只有7家可上市交易,而且大多是注册资本几十万的小公司。股票换手率不到10%,绝大多数人买了股票只是坐等年终分红,股票变成了一张储蓄存单。这种情况随着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发生了逆转,这年的最后一周,股价以每天5%的涨幅直线上升,中国股市的第一个牛市悄然来临。

时光倒流二十年:劳动合同制推向全国

1986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劳动制度改革的一系列规定,几十年来人们习惯的铁饭碗出现了裂缝。 
 
按照新的规定,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择优录用。在国营企业的新招工人中,可以突破劳动力的“单位所有制”,使劳动者的特长、志愿和劳动岗位的需要较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从五年前就在毗邻香港的深圳特区试行合同工制度,现在准备将它推广到全国范围的所有新进职工。 
 
劳动人事部在报告中称,这项改革同时给了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的权利”,并许诺企业有权利解雇屡次违反厂纪厂规的工人。报告还指出,未来将针对合同期满未能续签的工人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外电评论认为,中国以前并不愿意承认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而现在正在朝市场导向的雇佣制度转变,企业今后可以在产品积压的时候削减工人,而在生产紧张的时候支付更高的劳动力价格。 
 
但此次改革依然是妥协的产物,劳动人事部强调,合同制并不适用于老职工,他们依然可以保留企业的终身饭碗。 
 
后续: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劳动法》从法律角度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然而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国有企业不少继续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折衷,加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很难完全按照自身需要确定用工办法,符市场规律的企业劳动制度仍处于探索试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