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中国风能产业只好回归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上

风能生意经

来源:2006年9月号 总第126期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硕  |  阅读: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中国风能产业只好回归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上

现实中,“西部歌王”王洛宾笔下的达坂城最迷人之处不是歌声中描绘的异域风情,而是坐落在戈壁滩上百台几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构成的独特景观:灰白色高柱直冲蓝天,不时缓缓转动的三扇桨叶发出“嗡嗡”的峰鸣声,反衬出西部土地的空旷、磅礴之美。 
 
18年来,达坂城风力发电厂作为中国规模开发风能最早的实验场,一直被冠以亚洲第一大风力发电厂的美誉。但在去年11月,这一美誉已成过去时——在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中国与加拿大埃伏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正式破土动工。 
 
亚洲最大,的确是内蒙新项目对外宣传的重点所在,这种对规模的强调暗示出中国风能产业正在融入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阶段。事实上,和达坂城项目相比,内蒙项目启动时的行业背景已全然不同:风能产业从未以如此凶猛之势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升温。 
 
根据全球风能委员会(GWEC)的统计,2005年全球范围内新建的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创记录地超过了1100万千瓦,较上一年增长40%。在丹麦的一些地方,风能已经能够提供用电量的50%。 
 
初看起来,中国风能产业在这一年也颇有斩获。除了上文提到的亚洲最大风电厂,中国内地的新增风电机组达到591台,装机容量50.3万千瓦,与2004年相比,新增装机增长率高达254%。但更值得关注的数据应该是:风电在中国内地电网中的比例可不足1%。 
 
以达坂城项目为证,中国的风能产业起步并不算晚,且拥有居世界首位的风能储备,但为何没有向规模化、商业化逐步挺进——究其根本,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和油价飙升是风能产业规模化的客观因素,但更为直接的推助力在于政府主导的明确的持续投资。和德国等具有成熟风能产业的国家相比,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内并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至今,风机的获得仍主要依赖进口。 
 
“我们的相关技术几乎为零。”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告诉《环球企业家》。目前,国内的风机生产商只有新疆金风能够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而这完全得益于其九年前引进了相关的德国技术。 
 
被卷入这一轮风能投资热潮的中国风能产业,事实上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不可否认,中国拥有无限潜力的风电市场。按照发改委的计划,中国到2020年的风能发电要达到3000万千瓦,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120万千瓦。但必须意识到,这个看似广阔的市场所拥有的商业模式,其实相当单一。 
 
尽管具备新能源所共有的环保、无成本获取资源等优势,但风能最主流的运用莫过于风力发电、而风电对占地面积、当地电网配置的要求导致该行业比其他能源更加依赖政府行为。同时,由于难以产生诸如民用汽油、太阳能电池之类的个人化消费品,真正能够找到所谓商业机会的只有风机制造商,从这个意义上说,风能产业更类似传统制造业的分支——而这正是中国风能业的弱穴所在。 
 
于是,像很多其他行业的境遇一样,中国风电业将再次以成为跨国公司角逐战场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有机成长。 
 
最近,几大国际风机制造商都迅速加大了对中国业务的投资力度。西班牙Acciona集团在江苏南通开设了其在海外的首家风机组装工厂,通用电气能源集团在沈阳开设了在华的第一个风机组装厂。如同内蒙项目极力宣传其不可小视的规模一样,跨国公司们乐于宣称自己融入中国方兴未艾的风能市场——丹麦维斯塔斯集团在天津的新工厂正式开业时,甚至拉来本国王子助阵。 
 
同时,那些很早在中国开展风能相关业务的企业近来也是捷报频传。早在2000年,ABB集团便在中国销售其风能发电机,但业务发展速度始终不快,今年6月却一举拿下吉林龙源通榆和江苏如东两个项目。 
 
事实上,正是风电强制并入当地电网这一规定驱动跨国公司们最终下定投资决心。 
 
接下来的故事一点不需要想象力:通过强制性的合资模式获取关键技术、文化冲突、管理摩擦、在适当的时候结束这段过渡性婚姻——或许,唯一有挑战性的情节在于双方能否具备超强的耐心:由于经营时间短,电价不高,各地的风电厂恐怕还需再等上10年方能盈利。 
 
已经浪费了20年光阴的中国风能产业,但愿能在这个时间内实现属于自己的商业理想。

Tags:  能源 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