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度过磨合期的第三方服务类跨国公司,迅速在中国市场进入佳境
并购游戏多了新玩家
刚度过磨合期的第三方服务类跨国公司,迅速在中国市场进入佳境
眼下GMI亚太区市场总监黄峥最为头疼的问题是公司人手不够,这和他去年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当时他负责为GMI——一家为全球互联网市场调研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在中国开拓业务,手下只有寥寥数人,而且由于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不同,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说服客户。
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由于公司在全球扩张顺利,目前世界排名前25位的市场调查公司中,有15位是GMI的客户,由GMI为其提供前期市场的网络调研。黄峥因此不得不根据客户的要求,雇佣更多的人才来进行样本收集、开拓市场等工作。据称,中国市场的业绩增幅超出了全球CEO的预期。
迄今为止,GMI上演的还是跨国第三方服务类公司随着客户一起进入中国、并逐步获得认可的故事。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汽车品牌调查机构J.D. Power and Associates在2000年因为通用、福特这些客户的需求而进入中国,为后者提供中国的消费者习性、消费者对汽车品牌价值认知等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经过六年之后,J.D. Power and Associates已经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20多人,现在正计划增加一个办公室。在客户方面,除了最初的外资公司,国内汽车公司客户也逐渐增多起来。由于已经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据称其报告每份售价就高达数十万美金。有同行推算,仅仅销售报告一项,J.D. Power and Associates一年就能从中国卷走3亿左右人民币。
据商务部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从2001年至今,服务类型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占整个投资中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而商务部在去年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也再次鼓励外资流向信息、咨询服务业,其中包括国际经济、科技、环保信息咨询服务和会计、审计等业务。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跨国服务类公司一方面在帮助跨国客户减少在华试错成本上确实起到了不少作用,而另一方面,由于它们自身的强大,也需要找到新的加速发展模式,来赶上中国市场快递增长的步伐。
“并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黄峥对《环球企业家》说。的确如此,和目前越来越多发生在制造业、食品工业、零售业等的外资并购案例一样,这些服务类跨国公司也开始向它们的客户学习,把并购列为新的发展模式。据称市场调查咨询类本土公司的前20位中,已有18家被麦肯锡公司兼并。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有大量本土的调查类、咨询类、会计类公司,它们大多在整体竞争力上不如跨国公司,却在一些细分领域拥有后者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收购这类公司对这些跨国公司而言,既可以迅速拿到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相关有经验的员工。
比如位于上海的InsightCN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在线互动调查服务的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在线调查样本库和最先进的在线调查平台,但是却无法开拓国际市场,这正好与GMI进行互补。于是在去年9月,GMI买下了InsightCN 100%的股权。运营一年后,效果显而易见——GMI在短期内获得了国内市场的份额,从而为全球业务扩张打下了基础,而InsightCN的创始人实现了自己价值,其员工也顺利纳入GMI的全球体系。
今年9月,J.D. Power and Associates宣布收购亚汽资源公司(ARA),虽然前者同样没有透露具体交易的金额,但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收购后,根据J.D.Power自己的规划,接下来将逐步向国内汽车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整个汽车界,而不是局限于跟某个具体的汽车企业合作”,公司亚太区高级董事黎鲁波对《环球企业家》说。
(本刊记者宦路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