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之道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否已被处处改写?
惠普的似水年华
惠普之道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否已被处处改写?
一场突降的“电话门”丑闻让似乎正在走出泥潭的惠普公司(HP)又饱受煎熬。虽然华尔街并未对其做出惩罚,但实际上更糟。惠普原本正直、诚实、受人尊敬的形象瞬间倒塌,人们纷纷质疑,曾让惠普人引以为傲的“惠普之道(The HP Way)”究竟怎么了?
由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写作的《惠普之道》一书详细阐释了成就惠普的经典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戴维给这本书起了个天真有趣的副题:比尔·休利特和我是如何创建公司的。
该书英文版于1995年出版,同年简体中文版由新华出版社推出。此后一年,戴维便离开人世。
我阅读的这一本是1998年的再版。薄薄的32开本,拿在手里全然没有现在装帧精美的经管畅销书的气派。封面上那张典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散发着一种类似旧报纸的气息;封底上稀疏银发的帕卡德坐在小木屋前,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对付着手里的线缆,远离商业世界的喧嚣。这本11万字的小书当时被企业家们奉为经典,现在,坊间已难觅其踪。
当然,比书籍本身更难寻觅的,是它所具备的那种“前现代”气质。
该书前五章讲述了惠普公司从创业到惠普之道形成的经过。1938年,在加州帕洛阿尔托市艾迪生大街一间仅能容纳一辆汽车的车库里,诞生了2005财年营业额867亿美元的惠普公司,1989年这间车库被加州政府定为历史文物和“硅谷诞生地”。
这个开端本应暗示着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商业故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在帕卡德朴实得近乎乏味的文风下,那些本该跌宕起伏的出奇制胜、绝处逢生,都被这位不善修饰的工程师一笔带过。但愈是这样,愈能引起读者对平静背后曾经的惊涛骇浪的遐想。
不过,这种遐想将在后七章的阅读中逐渐减弱。后七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通过惠普的发展具体阐述何为惠普之道。对照现在的惠普,一种心悸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人的信任”是惠普之道的基石,而如今的惠普却会窃听董事、记者的私人电话,甚至考虑在媒体中安插间谍。
二战后合同骤减曾迫使惠普裁员20%,帕卡德发誓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尽管后来为形势所迫,但让老帕卡德自豪的是在计算机行业中,惠普的裁员人数大大少于其他公司。可现在呢,无论卡莉·费奥丽娜(Carly Fiorina),还是马克·赫德(Mark Hurd),举起裁员大刀时都干净利落。
惠普之道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几乎被处处改写——
帕卡德曾公开表示:“我始终认为,最成功的公司都有从内部提拔人员的做法”。但在他去世后三年,惠普便进入空降CEO时代。而且,卡莉与赫德这两位空降兵还有一个共同点:拿到的都是商业学位,这背离了帕卡德强调的“几乎所有在惠普担任过最高职位,或正在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都有技术背景”的特点。
对技术背景的要求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为了将惠普“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精神延续下去。事实上,帕卡德和休利特在惠普创立之初,就希望开发真正代表技术进步的产品。而现在的惠普无论是利润丰厚的打印业务,还是Wintel架构下的计算机产品,早已不见“创新的DNA”。
对帕卡德来说,当今的惠普是家陌生的公司。
“许多公司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消化不良”,这是惠普的创始人在创业初期就牢牢记住的,他们并不赞同企业为了增长而去兼并,但惠普还是并购了康柏;帕卡德认为,除了为股东谋取利润外,对员工、顾客、供应商以及整个商会,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但如今的惠普则完全臣服于华尔街的指挥棒下。
显然,随着逐步加快的全球商业化步伐,惠普越来越混同于一家平庸的公司,惠普之道欲震乏力,董事会开始寄望于借助外力改变。在“电话门”事件之前,马克·赫德曾得到一致拥戴,但实际上他做的只不过是修复卡莉对惠普的伤害,并没有涉及惠普公司问题的实质,也没有确定惠普未来发展的方向。
惠普之道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种近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成就了惠普。
如果你想寻找正宗的惠普之道,或许可以去分拆出的安捷伦公司,并非因为它拥有惠普赖以起家的仪器业务,而是那里保留着惠普之为惠普的技术创新、正直与诚信——当然,你还可以读读《惠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