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又一本描述和指点跨国公司如何拓展中国市场的史传
德企在华“战国志”
近来在德国,有关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讨论是热门话题。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自80年代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德国企业前来闯天下。被视为德国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是这支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的创业故事和经验被一位对中国情有独钟的企业咨询顾问编辑成书,即将在明年年初出版。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为德国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出谋划策的企业咨询顾问,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叫康立晨,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康立晨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德国中小企业家。这期间他萌生了写书的念头:“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我对中国的爱好和我的职业兴趣结合起来,同时创造新的价值。于是我决定收集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历,把他们的创业故事写下来,从点子的产生到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建立。除了经济视角外,他们还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谈了自己的经验。”
康立晨走访了25位德国企业家,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最多的是制造业企业,因为德国中小企业在这一领域占的比重很大,如机械制造,电气,制药工业,也有服务企业,如DIT建材超市。经理人也是形形色色,年龄从30出头到70 岁,除了德国人还有瑞典人和中国人。许多德国经理都对中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十分赞赏,不过中国雇员的创造性有时也体现在不按约定好的章程办事,特别是在销售领域。
这时就需要管理层进行协调,这是德方经理需要适应的地方:“在中国,人事管理要比在德国复杂得多。一位经理曾说,他工作时间的50%都用在了人事管理上。中国员工往往希望上司事必躬亲,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人际环境,他们希望上司主动关心工作进展情况,并予以必要的支持,他们习惯有一个统领全局的领导。所以西方那种专业和行政管理分开的组织模式在中国不易行得通。”
中德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结构也是德国企业需要注意的差别。康立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汽车配件企业要调试一台新的发动机,三位曾在德国受训的中国工程师对着机器却一筹莫展,因为没有人能焊接所须的排气管,在德国一名普通的钳工就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在中国,这样的技术工人不是随处都有。中国企业不乏高学历的人才,但却往往因没有技术工人的配合,有些任务无法完成。在中国,掌握一门手工技艺与拥有一张大学文凭在社会地位上仍有很大差别,但在企业里,两者缺一不可。”
书中不仅讲到了在中国建立企业应注意事项,以及经营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还介绍了中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机构的管理,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利弊等。德国企业在中国也有失败的经验,康立晨总结道:“失败往往是与中方伙伴合作的不成功,大多数时候在合作的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合资企业中的德方不清楚中方想得到的是什么,以及合资企业如何操作。有时候一点小的误解就会酿成大问题,导致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以致于无法合作。所以德企业现在更倾向于建立独资子公司,以保持透明度和直接管理。但在某些领域,德国人仅靠自己的力量要把事情做好确实难度很大,比如在销售方面。”
谈到中国市场的前景,德国企业都还是充满信心。环保技术企业看好中国开发内陆经济的机遇,正努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拓市场。而传统的机械制造等产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但面对的矛盾是一方面要采用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担心技术流失和仿冒危险。但总的来说,中国仍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是德国企业不能缺席的地方。
这本题为“中国先锋”的书将在明年3月由德国的Campus出版社推出。作者认为,对德国企业来说,了解一些在中国经营的实例比理论或所谓的经验之谈更有帮助,而且企业或个人也许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自己在中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