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人们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让时光倒流十年、二十年,昔日历史看来别样风情。

时光倒流十年·1996年11月

来源:2006年11月 总第128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关鉴  |  阅读:

时光倒流十年:可口可乐的胜利

截至1996年11月,可口可乐看上去在中国已经获得了毫无疑问的成功。

位于杭州的工厂产能已经扩大了三倍,以满足4000万华东消费者的需要,而在中国的最北方的哈尔滨,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18个瓶装厂也已经投产。

尽管可口可乐中国总裁约翰·法雷尔(John Farrell)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这种棕色饮料的神奇魅力,但更现实的看法是这依然是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胜利。

为了战胜中国消费者尚存的疑虑,公司采用了免费试饮的方式,实际上,可口可乐新增投资的大部分都用于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对中国的饮料行业而言,这都是具有冲击性的概念。

可口可乐同样让国内同行见识到了推出全系列产品的做法,即使不能适应可乐那股咳嗽糖浆的滋味,也依然有芬达、雪碧这样的清爽型饮料可供选择。

另外,还有成功的本土化,可口可乐98%的部分都可以做到在中国本地生产。这只是一部分,在帮助中国软饮料行业发展的口号下,可口可乐通过合资公司拥有了中国8个本土品牌,并打算将旗下本地品牌份额提升到30%。

但在1996年,这一切远不能让可口可乐感到满意,这来源于这样的数字对比,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年人均消费超过300瓶,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不到5瓶。

后续:今天的可口可乐与中国人的生活已如此的逼近,甚至已经消除了和一个国外品牌似乎应有的距离感。可口可乐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市场,能够对其造成困扰的依然只有其全球的挑战者百事可乐。而中国本土的饮料品牌,即使能够偶尔打出几手漂亮的反击,多数仍然在为生存而战 。不过与此同时,今年8月,嘉里集团终结了20多年的合作,退出可口可乐中国装瓶系统,这也令可口可乐成为合资企业历经中国改革开放的完整见证者。


时光倒流二十年: 问倒西方银行家

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费伦(John Phelan)被问倒了,尴尬的是,问题涉及的正是这位西方银行家的专业:金融资本市场。还不止如此,发问的只是一个20多岁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他来自中国,在西方看来,其金融系统封闭落后。 
 
这是1986年11月,包括约翰·费伦在内的一批华尔街银行家考察访问中国时,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遭遇的一次“危机”,不过,这正为他们所乐见——中国正在借鉴西方经验,建立现代的金融市场。 
 
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这次变革的“黄埔军校”,200多名学生完成两到三年的课程,接触西方最新的金融知识后,将被作为种子派往中国的各大金融机构。 
 
五年前,时任中国人民第一副行长的刘鸿儒买下北京西北远郊的几栋矮楼,创办了这所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挤在同一层楼,但还是能透出一些精英的味道,学生们自豪的指出,每间宿舍只住3个人,而在普通的中国高校,一间宿舍至少要塞进8个学生。 
 
真正让这里特殊的是教授的课程。学校聘请的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教师直接用英语授课,讲授《西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市场》等当代最新的金融学课程。人行副行长陈元、建设银行行长王歧山等中国金融系统的高官们也亲自上阵,刘鸿儒每周五在这里主讲最核心的内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学校同样鼓励各种大胆的实践,比如买卖美国股票,当然交易的是模拟的,能获得数万美金收益的学生将得到奖励,一支自来水笔。 
 
这并不能让学生们满足,他们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太小,控制太严,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施展,成为一个出色的投机者。约翰·费伦则预言,“假如幸运一点,当这些人踏入主流,他们……会做出与中国一直所做的完全不同的事情。” 
 
后续:一本同学录就足以说明五道口人行研究生部今日的成就,首批81级17名学生中,就包括了当下中国金融界的诸多重量级人物——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胡晓炼,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吴晓灵被认为是中国银行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而兼任外管局局长的胡晓炼则掌握着中国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西方银行家现在必须要和自己昔日的提问者打交道,在有关人民币汇率、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等所有重大问题上,过去的学生都是今天难缠的对手,对西方银行家来说,这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大家更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对方更熟悉自己的底牌。


时光倒流二十年:遗失的秘籍

没有必要再怀疑日本商人的精明了,即使是别人种下的庄稼,他们一样能收获果实。 
 
1986年11月,美国人终于丧气地发现,自己白白送给日本人一本攻占中国市场的秘籍。 
 
此前两年,按照中美签署的一份交换协议,美国可以获得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有关中国这个还处在萌芽阶段的消费市场的大量信息数据。美国人据此写成了187页的分析报告,但不可思议的是,因“预算原因”,报告未予公开出版。 
 
而当报告内容最终作为《中国市场概貌》的商业书籍面世时,售价高达300美元,这影响了普及,总共售出还不到10本。 
 
但同样内容的日文书籍却迅速流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副理事长在纽约发现这份报告时,迅速将寄回国内,并在几周内翻印出版,尽管日本人并没有得到这本书的版权。 
 
JETRO将其免费分发给710名下属会员,包括44家贸易公司,204家制造企业 ,3家商业连锁商店,而进行商业销售时,定价也仅为20美元。 
 
后续:在人们的记忆里,1980年代,家电的普及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最早标志,而日本家电几乎成为中国进口家电的代名词。当时,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2000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美在技术转让方面相对灵活的态度增加了经贸合作的机会。与之相比,中日之间在外交关系上的摩擦,却使得中日经贸往来蒙上阴云。目前,人们不约而同地希望新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华,能够一定程度上驱散这片阴云。


追溯:永无休止的豪门恩怨 

让亚洲最富有的女性龚如心名扬天下的,除了“超短裙+羊角辫”的“小甜甜”装束,恐怕就是她与家翁王廷歆的世纪遗产之争。 

自从王德辉1990年遇害,接管华懋的龚如心倾尽心血将丈夫留下的产业打造成香港首屈一指且独具特色的房地产公司,并成功迈向多元化、国际化(详见本刊2003年11月《你所不知道的龚如心》)。在商业成功的背后,王廷歆和龚如心都凭借自己手中的遗嘱争夺王德辉遗产唯一受益人的权利,其耗时之长,令公众舆论深感疲惫。

今年10月,香港终审法院出人意料地裁定龚如心胜诉后一年,这对宿敌又找到了对簿公堂的新理由:诉讼费是否应该从遗产中扣除。

这份遗产真值得耗费如此多的精力与时间么?事实上,年近70的龚如心和96岁高龄的王廷歆都在商海浸淫多年,早应不再年轻气盛,天下皆知的财产背后,永远都会有图谋商场利益的策动者蠢蠢欲动。因而可以断定,即便摆平了诉讼费,龚如心也未必能安心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