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幸灾乐祸的背后总是有巨大的满足感。

中国也会幸灾乐祸

来源:译言网  |  作者:译:炸毛猫  |  阅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幸灾乐祸的背后总是有巨大的满足感。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系列负面消息引发了亚洲必胜主义的评论。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著作《新亚洲半球》的副标题“势不可挡的全球权力东移”似乎比人们的预期提前了。很多亚洲人理所当然对于这一转变欢呼雀跃。然而很多人却发现这个转变令人担忧。

美国信用评价降级不久,它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便迎来了自己第一艘航母的出海(诚然,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对于那些生活在新兴亚洲国家的人们,1997-98年毁灭性的地区金融危机仍然记忆犹新。但现在,曾沾沾自喜的欧洲人也被自己的债务危机击垮。尽管许多亚洲国家遭受着政治动荡,但数月来都没有一个国家发生像英国那样的骚乱。本月,几个晚上的骚乱事件令保守的旧英国苦不堪言。

这些发生在西方社会的灾难为亚洲评论员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良机来揭露西方社会的虚伪。许多亚洲领导人清楚地记得他们在1997-98忍受的关于他们无力的经济管理的评论,以及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被迫吞下的苦果。所以,一些人会很享受这次角色的互换:新兴的亚洲代表了稳定连续的经济政策和持续增长的形象,而美国、欧洲和日本却深陷债务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这样说到,在西方社会,“所有曾经给亚洲国家提出的建议都已经被遗忘了”。

几个星期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指责英国对中国的侵犯人权问题喋喋不休。现在,他一定很乐意听到英国首相卡梅伦这么说,政府不会让“虚假的人权问题”阻碍对暴民和抢掠者的追捕。

即使在最近的这些表明西方衰退的迹象之前,对中国经济相对增长的观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扎根。国际货币基金预测,在调整购买力影响之后,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年底赶超美国。根据皮尤全球态度的四月份的最新调查,在中国,63%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已经取代或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在英国,这一比例为65%,而美国,46%(最近的2009年的调查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新闻界用上了西方社会一贯的指责语气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中国官方的通讯社新华社,提醒美国摆脱“对债务的过度依赖”。它还担心,美国的不负责任将破坏“世界经济的复苏”,“金融危机很快将席卷全球”。

这是幸灾乐祸论三个问题的第一个。西方的经济困境同样也属于亚洲。即使全球金融剧变能够被避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缓慢增长将给这些地区的经济预期蒙上阴影。亚洲也同样依赖于美国的债务,正如美国通过债务为从亚洲进口商品融资,而之后,亚洲将一些收入重新投资于美国。新加坡海峡时报在本月的一篇社论中提出,所有关于亚洲经济与西方经济脱钩的言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第二个打乱亚洲庆祝计划的问题是,许多亚洲国家正遭受着它们自己的问题。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作为三个最大的亚洲国家的其中两个,都面临着触动他们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政府腐败导致的信任危机,印度尤其严重。即使是中国,也面对一连串政治抗议。特别是七月份发生在温州的高铁相撞事故,导致了至少40人死亡,它激起的愤怒情绪引发了人们对铁路安全的质疑,更广泛地,对政治制度本身的质疑。

在评论华盛顿在债务上限方面的惨败时,新华社将话锋对准美国政客,问道:“华盛顿如何摆脱选举政治,让这些困难的工作进行地更有效率?”但现在,即使是最具国家主义的评论员兴致勃勃地谈起“北京模式”优越时,他也很难回答这一问题。“北京模式”的一个本应具备的优点恰恰是“它让困难的工作进行地更有效率”。而它曾经引以为傲的例子便是世界第一的高速铁路系统。哎呀。

第三个亚洲必胜主义的问题是——正如亚洲领导人都很清楚的——不成熟。西方消费者仍是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国防支出仍然远大于中国,而从中国第一艘航母出海航行到拥有航母舰队还要很多年的时间。亚洲发展银行近期做出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乐观假设的基础上,到2050年,中国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2%,美国14%(和印度)。而另一个合理的说法是,如果没有那么乐观,这一比例将是中国11%,美国21%和印度6%。但即使乐观估计,中国的人均财富仍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

马凯硕先生提出,对于其他思考未来的亚洲国家来说,趋势很重要。但在美国,趋势最多是不可预料的。美国坚称自己要保持在亚洲的势力,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证。但国防支出也许比“福利”更容易削减。因此,中国日益显现的形象也许比美国的言论更具说服力。长期趋势可能造成巨大的短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