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三年后,起诉17家金融机构,索要300亿美元损失,美国“两房”的本意却超乎想象。

清算时刻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刘苏  |  阅读:

风暴似乎还没有停。

9月2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选择了离“雷曼兄弟”倒闭三周年还剩13天的时候,起诉了包括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在内的全球17家金融机构,并要求赔偿其监管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称“两房”) 从这些机构购买抵押贷款债券所造成的损失。

FHFA的出发点是,上述银行售予“两房”的证券与其销售材料描述的不同,且具有更大风险。其在起诉书中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这17家金融机构向“两房”出售了约196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券,但是在销售时,对抵押贷款债券的质量表述不实,严重夸大了借款人偿还按揭贷款的能力,从而给“两房”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损失。FHFA希望通过诉讼取消相关交易,并追讨包括本金损失和利息偿付、律师费等在内的其他损失。

受此影响,当天纽交所银行股大跌,截至收盘,摩根大通下跌4.6%,高盛下跌4.55%,花旗银行下跌5.3%,美国银行跌幅最大达到8.34%。追踪美国24家大型银行股票的KBW银行指数(KBW Bank Index)下跌4.5%。

接下来的一个月会重复2008年9月吗?

幸运的是现实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留下了6130亿美元的债务,也引发了全球迄今为止最糟糕的一次金融危机。不过,三年后,美国经济和市场指标一个个重新回到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相当于时光倒流,打消了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一些最糟糕的影响。

研究公司MKM Partners首席经济学家达尔达(Michael Darda)说,事实上,如果说2008年有可能重演的话,那也是在欧元区重演。由于增长不及预期、欧元的未来仍旧悬而未决,欧元区信贷市场形势越来越紧张。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除欧元区以外的地方还是较为安全的。令人费解的是,FHFA起诉的17家金融机构中,对现在的美国银行索赔最多,其中涉及到美国银行向“两房”出售的问题次级债总额达到575亿美元。更加奇怪的是,美国政府最大规模诉讼的时间点不是金融危机爆发之时,而是美国大选前夕。

换句话说,FHFA的醉翁之意不在诉讼。

谁的错

FHFA此次是代“两房”提起诉讼的。房利美(Fannie Mae)成立于1938年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而房地美(Freddie Mac)成立于1970年。它们都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也被称为美国政府支持企业(GSE)。由于他们具有联邦政府级的信用,因此只允许购买AAA评级的债券。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两房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银行卖给他们的部分债券不够AAA评 级。

此次FHFA诉讼的关键在于,这17家银行的行为触犯了三条1933年的证券法和普通法,涉及价值约2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从而造成“两房”损失超过300亿美元。17家金融机构提供的抵押贷款质量说明材料存在硬伤。例如,美林旗下一家公司发布的产品说明中称,贷款金额绝不会高于抵押房屋价格,而实际上该公司发行的产品中大约20.7%的抵押贷款超出了房屋本身价格。通用电气金融发行的债券的原始贷款池中也有13%存在类似情况。FHFA同时指控高盛所证券化的许多按揭贷款的质量并没有他所声称的那样好,有很高比例的瑕疵品,至少是存在质疑的贷款,这意味着产品从销售之初便蕴含着巨大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渣打银行分析师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要证明这些抵押贷款债券的一部分存在问题并不难,这些银行发行的债券中不少都是垃圾。”以欧亚业务为主的渣打银行并不在此次被起诉之列。

每一份抵押贷款债券都有一本千篇一律的长达130页的说明书,而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在《大空头》(The Big Short)一书中的描述,那些大银行中没有几家真正看得懂次级债的,他们只是看到别人赚钱了就一窝蜂式地涌入。书中提到一位叫迈克尔·巴里的“大空头”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存在巨大的风险,进而绞尽脑汁地想要做空这些债券。而次级债当时还无法做空,于是他费尽口舌地说服各大顶尖投行设计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曲线做空次级债。

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当时有五家投行的人对他所说产品一窍不通,最后只有高盛和德意志银行答应继续谈下去。

更加意外的是,巴里的合作者远比他想象的要聪明许多。在FHFA起诉的17家金融机构中,对现在的美国银行的索赔最多。美国银行向“两房”出售的问题次级债总额达到575亿美元,其中原美国银行60亿美元,被美国银行收购的美林248亿美元、Countrywide金融公司266亿美元。也就是说,“两房”所购买的超过1/4问题资产都来自现在的美国银行。紧随其后的是摩根大通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多家银行对诉讼做出公开回应,其中包括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Ally、First Horizon等。这些银行都表示要为自己辩护,他们的声明的核心内容是指出“两房”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并且曾声称了解次级债的内在风险。在被起诉之列的一家美国投行的中国发言人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作为一个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有能力作分析,投行只是做市场,不能把自己的失误全怪罪到投行头上。

上述渣打银行分析师也强调,被起诉的银行肯定有问题,但是同时,“两房”和FHFA也难辞其咎。作为“两房”的监管者,FHFA并没有称职地履行其监管职责。这些问题在前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所著的《峭壁边缘》一书中以及关于金融危机的纪录片《Inside Job》中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说,诉讼双方没有一方可以占据道德优势。

背后因素

从起诉的时间点上看,有些人认为这是金融危机后对这些金融机构“迟到的清算”,其实清算一直在进行。

今年7月,美国联邦机构已经率先起诉瑞银,索赔9亿美元。8月9日,AIG表示将起诉美国银行,以类似原因索赔105亿美元。8月30日,纽约曼哈顿破产法庭批准了一项计划,由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债权人投票决定是否同意雷曼兄弟公司赔偿给债权人650亿美元。

不过,有三个因素使得FHFA对17家金融机构的集体清算仍显得非同寻常。

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两房”的日子仍然举步维艰。美国政府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斥资数千亿美元救助这些金融机构,这些资金目前大多都已经偿还。但是对“两房”的救助却如泥牛入海。迄今为止,救助两房已花费了美国纳税人1530亿美元,而联邦政府预计到2013年救助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至3630亿美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幸存下来的各大银行迅速恢复了元气,甚至还实现了高增长,即使今年以来形势下滑,但是情况仍然比“两房”乐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出面“劫富济贫”也并不令人意外。

特别是FHFA和“两房”没什么可输的。他们要证明被起诉的17家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并不难,这些金融机构也很难将自己的责任完全开脱掉。即使FHFA打输了官司,在美国“不赢不给钱”的法律体制中,FHFA也不会损失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而奥巴马的支持率今年夏天以来却屡创新低,今年8月15日,盖洛普 (Gallup)的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首度跌破40%。随后的9月6日,《华尔街日报》公布的民调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奥巴马在竞选演说及上任初期对华尔街的强势曾为他赢得了不少普通选民的支持,但是后来他的实际作为被认为是打了大折扣,他的经济政策更招致诸多不满。

根据权威民调机构“拉斯姆森报告(Rasmussen Reports)今年5月份进行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61%的美国人认为救助银行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在这种形势下,再次向华尔街开战,可以转移民众的视线,重塑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强势形象。

麦肯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三年之后,金融服务业高管对银行业的前景基本较为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行业自我感觉良好。即便如此,分析人士多数认为,根据历史经验,FHFA同时起诉17家金融机构的结果将会是双方和解,由17家金融机构或其中的一部分支付一笔金额不菲的赔偿金。既然双方都无法证明自己是无懈可击的,和解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消除给已经非常脆弱的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不确定性。去年4月,美国证交会(SEC)起诉高盛在债务抵押债券(CDO)产品的销售中存在欺诈行为,最终以高盛在7月中旬支付5.5亿美元的华尔街投行缴纳过的最大金额的罚款而达成和解。

当然,与华尔街彻底翻脸显然不符合美国政府的要求,而且有可能演变成为由美国政府自己引发的一场新的金融海啸。即使美国政府全部打赢官司,也会重创金融业,这也是美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很难说这场司法攻防战结果如何。但是,“所有涉案银行都在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以求就这起诉讼达成和解,而且未来几周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一家金融机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