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环球企业家网站网友心目中的中国2006年影响最深远的经济事件

昨日中国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骆轶航  |  阅读:

 
2006年正渐行渐远。这过去的一年并不平静,只是大部分事件如同雷声大雨点小的阵雨,地面还未湿透便已消散。在一片纷繁芜杂的喧闹中确实有着这样一些大事件,它们不会随着一年的终了而结束,经过时间的发酵反而会逐渐显露出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虽然现在做出最终评判还为时尚早,但是静下心来梳理出这样一些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显然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与判断,帮助我们更好的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根据以上网友投票的选择结果,《环球企业家》网站与您一起回顾“2006年影响中国最深远的经济事件”。
 
人民币破8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1美元兑人民币7.9982元。自2005年7月起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该道防线的突破不仅引发了关于央行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猜测,同时引发了关于汇率机制改革未来政策走向的议论。近一年以来各种力量的博弈使中国汇率呈现某种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而一个已经成为趋势的现实则是:中国的汇率机制会更有弹性。尽管这一切都将包含在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调控之内。
 
在中间价“破8”之后一个多月,即2006年6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询价交易中,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首次“破8”——这似乎更能代表市场的真实意志,也应正是该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中国加入WTO 5年银行业开放
 
承诺如约履行。2006年11月16日,中国银监会宣布中国银行业当年12月11日前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此间学者和民众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将促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并提升银行服务水平,其受益者仍将是广大的公众。而由于管理和运营的成本高昂,普通民众获得外资银行服务的门槛仍然较高,在享受更优质服务的同时将支付更昂贵的费用,高端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仍然对于多数用户依然可望不可及。事实上,更多的外资银行网点和更平民化的外资银行服务将代表更多人的需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依然绕不过本地化这一老掉牙的命题。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上市银行的改革早已进行,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他们更注重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和风险控制的能力。五年以来的改革只为了面对这一天,与“狼”共舞,可谓喜忧参半。

 
陈良宇上海社保案
 
原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倒台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舆论和公众对于上海社保基金案的关注。大小数十名党政官员、一位体育界名流、一家神秘的投资公司、一家优质的上海国有企业,一个掌管着老百姓保命钱的上海社保局——背后复杂的“串案”黑幕和灰色资金链条的纠结被一一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陈良宇的落马以及百人调查组的坐镇体现了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反腐的坚定决心,而该案对于银行界的震动和国有产权改革的影响尚在日益绵延:房地产业社保委托贷款被逐一排查,上海本地一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产权交易被严格控制。国资体制的治理结构在社保大案的余波中将接受严峻考验,上海近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正在被一些人反思。
 
 
青藏铁路通车
 
“离天最近的青藏火车开了”——这是台湾《联合晚报》对于青藏铁路通车的报道。高原的未来正日益被看好,“高原经济带”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瓶颈终被打破。矿产和农牧业的优势有望被深度激发,而更重要的在于,借助青藏铁路的通车,旅游业将成为西藏第一支柱产业,以优惠政策和措施予以全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国内同胞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游客将把西藏当作下一个旅游的热点,而“高原反应”也成为观光热线上的常见景象。旅游和人文资源开发的同时,西藏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旋即提上了日程。
 
这个万众瞩目的事件有一小小的插曲:青藏铁路列车甘愿承受亏损的压力,拒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这一行为在民间引发的争议,远超出有关部门当初的想象。
 
 
房产调控频出狠招却难抑房价飞涨
“房地产调控没有达到预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2006年岁末对媒体做出如上结论。他还不忘补充:“(调控)并随时可能向超出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2006年5月17日由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房地产调控帷幕再次拉开。12天后,史无前例的“9部委15条”出台,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在土地供给无法大增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地产调控趋于微观:试图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入手,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做出量化的规定。
 
而从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7%,深圳、大连、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涨幅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比起2004年15.2%,2005年7.5%的涨幅,2006年似乎继续延续了这一涨幅下降的趋势。
 
政府正在回归保障职能,我们拭目以待。
 
 
股市突破新高
 
2006年12月14日,是中国股市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上证指数在历史高点反复震荡近三个交易日后,在午后13:45分左右突破历史高点的2245.35点,尾市大盘持续上涨,以全天几乎最高价——2249.11点收盘。股市创立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阔别了5年的2245大顶终于被掀翻。
 
比起1999-2001年的那波以政策性资金推动而形成的“牛市”,人们对本轮“牛市”的期许会更为坚定,无可置疑,这轮“牛市”形成在一个国内证券市场相对成熟的环境当中:经过5年多熊市的洗礼,市场泡沫已被基本挤出。历时一年多的股改完成后,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实现了全流通,各种类型的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中石化、工行、中行等航母股浮现,提供了大量优质筹码,目前市场总市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动态市盈率仅有27倍。机构迅速壮大,基金、QFII、社保、保险等主力在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些券商预计2007年上证综指将升至3000点,沪深300将升至2400点;而更多人选择了谨慎观望的态度。
 
 
中国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
 
“过去是没钱花,现在是有钱了,有钱总是好事,总体上应该肯定。” 这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副院长李雨时对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看法。
 
2006年2月底,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又越过万亿美元大关,再次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从新闻意义上,此事可称作里程碑的事件,而一个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无论从标准理论还是国际经验角度看都是反常态现象——它成因于十多年来中国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高额外汇储备也将增加金融调控的难度。
 
而公众对此的反应则相对冷淡。有人在网上直接发表了看法:“(外汇储备多)好处是有,但可能对先富的老百姓作用大点。平常老百姓既没钱出国旅游,又没钱投资股票、外汇等等金融事业。”
 
 
工行IPO
 
2006年10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首次公开发行在港掀起狂潮——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发行,打破了中国银行创下的1750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认购纪录。10月27日,工行A+H股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总市值突破万亿大关。
 
有言论认为:工商银行上市成功,会让这家银行更安全。工商银行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意味着要面临严格的监管,操作要透明;上市后严格的审计制度会降低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速。同时,它还意味着服务质量可能更上一层楼。这次从股市募集了永久性营运资本,有了提高服务质量的经济保障。
 
工行的上市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真正和世界接轨了,这个体制建立在市场化的平台基础之上。此外,老百姓可能会少交点税——银行的资本补助金可以从股市上募集了。
 
 
凯雷收购徐工
 
“凯雷将拥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徐工集团仍持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面对这样的最终妥协,凯雷承受着相当无奈 的压力。
 
在凯雷收购徐工的交易意外横生枝节,半路杀出的“搅局者”三一重工上演了一出民族资本挑战外资大鳄的“三国演义”。向文波通过博客来传递收购要约,以4亿美元的价格叫板凯雷,以“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为利器,引发了轩然大波。一定程度上,三一重工以及向文波本人的行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场交易的结果。
 
围绕这宗事件,海外在中国对于外资进入某些领域表达了进一步担忧的同时,也见识了博客中国影响商业进程的作用。
 
 
铁矿石谈判
 
有人说,这是一场“没有话语权”的谈判,而另一种观点则是:中国即便掌握了谈判主导权,也难以改变铁矿石涨价的现实。如何让铁矿石的涨幅尽可能趋小,这是一个问题。
 
“贸易商拼命买矿、港口严重积压、钢厂左右彷徨、政府之间虎视眈眈。”这就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背后,铁矿石价格所面临的真正乱局。而2006年的大势未定之际, 2007年新一轮较量又已展开:中国在2006年11月初已经正式与国际矿业巨头展开接洽,就矿石的价格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磋商。可能的巨变始终可能产生,谈判各方目前仍在争取博得更多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