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许多零售商眼中的“救世主”。不过,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人的消费热情是否会减退?

奢侈品“救世主”

来源: INSEAD智库网  |  作者:Mrinalini Reddy  |  阅读:

第一次拥有路易威登手袋的那种心情激动的日子已经远去,中国消费者对新型品牌和服务已不再陌生。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及其对奢侈品的热情使中国跃升成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紧跟在美国之后。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0年,占城市人口51%、总数约4亿的中国主流消费者每人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将介于1.6万美元和3.4万美元之间。(注:2010年,同等收入范围的只占6%)。通常情况下,这将刺激消费。然而,由于需求下降,全球市场出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中国过去十年来所见的高速增长势头日渐放缓。随着中国日益现代化,国内及全球的不确定性是否将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对奢侈品高涨的热情是否会逐渐减弱?
 
INSEAD亚洲商业和比较管理学教授迈克尔•威特(Michael Witt)认为:“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情将持续不减。即使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增长势头将缓慢下降,中国总体消费水平预计将保持11%的年增长率,而奢侈品消费的增长率将是此数字的两倍即25%。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增长不仅将持续,而且将更加不对称地偏向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为王
 
中国人对奢侈品的酷爱吸引了国际奢侈品牌铺天盖地抢滩中国市场。奢侈品巨头路易威登的覆盖率从2005年的10个城市发展到当前的29个城市, 专卖店数目已增至36间。爱马仕专卖店的数量翻了四番,从2005年的5个到目前的20个。即使在2009年经济衰退横扫全球时,奢侈消费也逆流直上,录得16%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突破人民币1800亿(美元270亿),占全球消费总量 的20%以上。
 
对于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来说,奢侈品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正是这样的象征功能使个别品牌特别是著名的品牌备受推崇,比如手袋,人们对路易威登趋之若鹜无非是由于它是最为人们认可的品牌,”威特说。如此看来,新品牌即便是中国品牌要打入中国奢侈品市场并非易事,因为这些西方顶级品牌凭借其强大的口碑力量、创意和无懈可击的产品质量已经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
 
消费升级
 
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中国消费者也日渐成熟,他们开始追求高素质的生活,追求价格更高质量更好的产品。好比优质护肤产品的销售,过去十年的增长率超过2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的10%。相较于普通家庭用车10%的年增长,豪华SUV车型的增长率预计超过20%。鉴于消费者见识面日渐开阔,他们的眼光也变得更加的苛刻和挑剔,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足为奇。威特说,当今即便是如洗衣粉这样的日用品,包装和香味也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国人尽管越来越富裕,但仍然很节俭、务实和谨慎。节俭的行为方式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威特认为:“价格仍然是重要考虑因素, 性价比相较品牌重要, 甚至比质量更重要。”这就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仍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牺牲在某些方面的消费,以便支持在其它方面的新增消费或消费升级。在其它国家,部份的消费升级是由信贷消费推动的,但中国人不会这么做。“在中国, 个人信贷并不容易获得; 再者,一般中国人也不倾向于借贷消费。”是以中国的信贷消费动力很弱。
 
本土与国际品牌之争
 
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大大低于西方消费者。中国的富裕水平不断提升,中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如何在这庞大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谁将占上风? “凭借对市场的了解,国内品牌在增长速度上占上风。”不过,这仍取决于行业性质。中国和亚洲品牌在奢侈品行业就举步维艰。此外,一系列的中国食品污染丑闻也使外国食品公司、保健品和婴儿用品公司在中国占尽上风。
 
那么,对质量的担忧,是否会拖慢中国制造商的成长?威特认为对质量的种种负面评论不够客观。 “当然,中国有许多伪劣产品......不过,中国也有许多质量非常棒的产品。好比电子产品。”中国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在于价值链整合,即研发、设计、制造、品牌、营销、物流和分销等整个价值链的整合。这不仅适用于打造奢侈品牌,也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产品。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管理能力,而非制造能力。
 
无论如何, 威特认为中国庞大的消费动力必将推动价值链的的改进。无疑,了解消费者迅速变化的需求,将是企业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