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取向的上海正在逐渐放弃对本地方言的坚守

消失的上海话

来源:2007年1月 总第130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吴天  |  阅读:

国际化取向的上海正在逐渐放弃对本地方言的坚守

台湾导演侯孝贤在《海上花》中用阴暗的影像复原了20世纪初上海长三堂子的生活图景,为了时空再现的完美效果,舍弃了国语对白,选用了方言加字幕的形式。 
 
电影脱胎于《海上花列传》— 一部罕见的上海方言小说。如果对那个年代的破碎细节只能靠回忆连缀的话,主人公那一口纯正的吴侬软语也只存在于上海人如今的想象中。 
 
上海土生土长,在大学里做过相关考证的谢潞锦根本否认曾经存在一个标准的上海话,认为一般所说的上海话只是大体在今天徐汇、长宁、静安三个区的原外国租界里拥有中国国籍的人的通行语言,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他给出的例证是妻子至今只说“南汇话”——南汇是上海一个区,但当地人把到上海市中心叫做“去上海”。 
 
而即便当真存在标准的上海话作为所有在这里出生人的身份标志,在上海装扮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努力中,这个标签也在迅速褪色。 
 
根据上海本地媒体报道,上海市人事局要求今年刚录用的公务员要学习一段时间的上海话。在被视为排外的做法屡遭质疑后,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解释是由于新进公务员大多数要去基层工作,而年纪较大的上海市民有一些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从便民的角度出发,培训上海话是必要的。 
 
这和其他类似的抢救上海话的努力一样,逆向来看呈现的是对上海话日趋式微的无奈。在日渐国际化的上海,上海话已经不是通用的公务语言和商务语言。“(上海)内环说英语,中环说普通话,只有外环才说上海话。”作为一个现实性的笑话即使在有上海人在的酒桌上也流行起来。 
 
不少人承认“这几年特别明显”,1990年代后期,上海对外开放加快, 大量的外国人和外省人涌入上海,大多数的机关和写字楼,操外地口音的人已经占到了半数,为了沟通的效率,上海话已经无法作为工作语言,而只能作为单位里本地人私下交流的工具。上海腾飞的房价和上海话式微之间也有着奇妙的反比关系,外地人是购房的重要力量,他们推高房价的同时也造成了上海话的式微。 
 
式微还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一种方言,必须寄生在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场景中。事实上,当外国人在新天地为改造后的石库门迷醉时,周围原先的弄堂几乎全部被与东京、纽约大同小异的摩天大厦所取代,与传统上海市民生活相关的部分词汇也不再是日常使用的语言。 
 
研究上海话的著作里多数都指出上海话是一种机智、狡狯、充满市井气息的市民语言。从表达的生动形象而言,几乎发挥到了极点。但用来和国际接轨,似乎没有太多先天优势。主张继承和保护上海话的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承认,上海人在引用成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从上海话换成普通话,因为上海话缺少成语词汇。而在上海,乐于接受西方事务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更愿意使用英语。

Tags:  生活 上海